印度:台灣發展戰略要角

友善列印版本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九月底訪問印度,雖然未產生太多媒體波瀾,但對於台灣的自主永續以及國際生存戰略來說,這是重要的正確一步。

印度對台灣不僅存在經濟、科技、民主、安全與軍事合作的發展空間,更是台灣經濟想要由谷底翻身須掌握的機遇對象。台灣需將與印度的關係列為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一環,畢竟與印度關係對台灣來說,其重要性僅次於美日,不下於歐盟。

印度是亞太主要經濟體,人口數僅次於中國,工作適齡的年輕人數量更接近世界一半。雖然不若中國耀眼,但是印度過去二十年也有穩定快速的經濟成長,更是國際普遍認為亞太地區極有潛力的市場大國。此外,印度已是世界公認的軟體首都,與台灣的硬體科技有搭配空間,印度的航空與太空科技也享有盛名,所以印度與台灣在科技存在互補合作的關係。

印度是民主國家,即便世界透明組織仍將印度視為貪腐頻仍的地方,但與台灣存在民主價值與制度上的自然親近感,雙方在民主互動與學生及非政府組織的交流往往會產生非常多正面的火花。印度龐大的學生群對於幫助台灣高等教育的延續以及國際化的提升,可扮演非常好的觸媒。

印中間存在結構性的戰略矛盾,不僅雙方有著邊界問題,中國與巴基斯坦結盟,強化與孟加拉關係,以保護其運油航路為名大幅強化中國在印度洋的海軍存在感,使德里對於中國戰略包圍印度的作為極為擔心。

近幾年印美合作升溫,美日印軍演的頻率與強度都在加強,也是印度對此憂慮的回應策略之一。雖然短期內印中發生戰爭機會不高,但是印度、俄羅斯與越南是亞太受過中國高強度軍事攻擊的國家,印度戰略菁英至今對於1962年侮辱性的失敗依然耿耿於懷。因此對中國的擔憂以及對美日的相對親善態度,使得台印關係存在發展的外在空間。

中國自始至終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北京政府轄下的地方政府,但面對這麼充滿敵意的鄰居,偏偏美國又期待兩岸透過密切的經貿互動以降低台海衝突的機會,這個對台灣來說幾乎像是放任台灣被中宰割的經濟提議,如果不找尋其他經濟合作夥伴,台灣未來就會因經濟對中依賴的過大,導致政治自主與國家安全護衛能力的快速喪失,像奧地利在二戰前被納粹德國併吞就遲早會發生。因此印度對台灣就更具戰略意義。

印度由於其不結盟外交的傳統,台印不太可能出現軍事聯盟,可是印度對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是在台灣現在最關切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科技上。印度的市場是分散台灣對外過度集中某一市場的有效緩衝,印生來台不僅可協助台灣高等教育的生存,更能幫協助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台印高科技合作,有助於台灣擺脫製造業無名代工,倚賴歐美名牌外包的窘境,也能幫助台灣創建自有品牌。換句話說,台印經濟、教育與科技合作,對於降低對中倚賴是可有實質作用的。
印度與東南亞關係密切,雙方已有東協加印度FTA,印度也與中東國家,不管是阿拉伯半島諸國、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等關係密切。在中國經濟放緩,東協蒸蒸日上,以及中東能源依然是無法取代的經濟發展資財時,台印關係還可幫助台灣整合其與東協的資源,並協助台灣對中東關係的開發。這個戰略機會比單純的台印安全合作,可能會對台灣帶來更實質的利多。

我們也不要忘了印度位處印度洋中心點,是環印度洋經濟區塊的重心。世界經濟在十九到二十世紀初的重心在大西洋兩岸,二十世紀下到二十一世紀上變成太平洋兩岸。二十一世紀上半開始,似乎環印度洋經濟體有崛起之姿。這個區域除了印度外,還包括南非、印尼、澳洲、中東、西亞、東非,以及(通過南半球海洋聯繫)巴西。

這是個文化多樣,掌握世界主要能源、與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廣大區域。過去印度洋是亞歐的海上絲路,與中亞的陸地絲路齊名甚至更重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貿易風之名即因此而來。現在看來印度洋時代有重新上升的趨勢,台灣不能錯失機會,須以戰略性的視野與操作發展對印關係。這是台灣現在的當務之急。

關鍵字: 中國印度台印關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