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選舉的國際觀迷思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因高雄氣爆事故,台北市長選戰議題多圍繞在參選人對氣爆事件的捐款額度,但從每個城市都有可能面臨的潛在系統性風險看,高雄市因石化產業發展,所可能面臨的工安風險,或是台北市盆地地形加上河川流域分佈廣,所可能面臨的颱風過境的天然災害風險,如過去納莉颱風導致台北捷運大停擺數月、市中心東區大淹水等,顯示要作為一位縣市首長,所必須具備的在地溝通協調、危機管理以及資源調度能力,這必須對在地有充分認識、熟悉的能力。
 
圖說:台北市政府外觀。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剛好在高雄氣爆發生前不久,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推出一段與外僑一同討論台北城市發展觀點的影片《外僑眼中的台北》,影片中連勝文以流利英語與外僑進行流暢溝通,聽取外僑對台北未來發展的建議,所要凸顯的形象,不外乎是作為台北這個台灣最具國際性都市的候選人,所具備的國際觀,不同於在地化的「本土」形象。
 
但不知台北市民是否還記得,過去馬英九在競選台北市長時,同樣也曾形塑過具備國際觀,以及能夠與外國人流利說英文的形象;擔任總統後,多次重要外賓接見場合,更是以英文直接與外國訪客交談,在媒體鏡頭前,府方安排的翻譯,則被晾在總統與外賓中間。由此,所要呈現的國際觀與英文流利形象,簡直與《外僑眼中的台北》中連勝文所要傳達的國際觀及英文流利形象,如出一轍。
 
誠然,一位大都市市長,具備國際觀、配上流利英語溝通能力,確實在台北市這個台灣最國際化的都市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加分效果,但具備優異英文能力與國際觀的「形象」,是否就真能夠為一座城市的國際交流帶來很大加分效果,或許並未有很直接的關聯。
 
如過去被國民黨視為最本土、連講國語都有口音,且未曾出國留學、無法流利講英文的前台北市長陳水扁,相較於講國語字正腔圓、英文流利又英俊的馬英九,阿扁彷彿成為本土、落後、不具國際觀的代表,而馬英九則成為相對高級、優秀、具國際觀者形象的繼承者。
 
但從城市國際交流指標之一的姊妹市締結數量來看,阿扁短短四年台北市長任期,即曾與全球14座城市締結姐妹市,包括1995年與波蘭首都華沙市;1996年與俄羅斯聯邦烏蘭烏迪市、美國東岸大城波士頓及德州大城達拉斯市;1997年與非洲塞內加爾首府達卡市、甘比亞首府班竹市、幾內亞比索首府比索市、史瓦濟蘭王國首府墨巴本市、亞洲的蒙古首府烏蘭巴托市、中美洲墨西哥聖尼古拉斯市、南美洲玻利維亞首府拉巴斯市;1998年與中美洲瓜地馬拉首府瓜地馬拉市、東歐立陶宛共和國首府維爾紐斯市,以及西非賴比瑞亞首府蒙羅維亞市。
 
至於英文流利的馬英九,八年任期僅在1998年及2001年,分別與太平洋島國馬紹爾首府馬久羅市,以及南歐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市締結姊妹市,少了阿扁達12個。就連現任郝市長,至今快八年任期,也僅與兩座海外城市建立姊妹市關係,分別是2008年與非洲布吉納法索首府瓦加拉古市,以及2010年與南韓大邱市。
 
所以,在媒體鏡頭前很會說英文,「感覺」起來很有國際觀的市長,不見得與城市外交及拓展國際交流,有很必然的絕對關係,否則為何被視為最本土、英文不流利甚至國語都不標準的阿扁,短短四年任期,就能與歐洲、北美、南美、非洲及亞洲等全球五大洲14座城市,締結有助台北國際城市交流的姐妹市友好關係?
 
因此,若真正想為台北市拓展國際交流與能見度,首都市長英文是否流利,並非最主要判準,因為外文翻譯工作實際上無須勞煩首都市長,台北市作為台灣這個講中文國家的首都,市長大可用市民全都聽得懂的中文,跟老外交流,一方面尊重台灣本地語言,另一方面市民才不會有這位市長到底是外國人、還是台灣人的疑問。至於要提升城市的國際交流與能見度,最重要仍在於市長是否真有「心」、遠見與誠意,為市民服務,才是重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