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所畢業,全職文字工作者,社會觀察家,讀寫課程講師。目前在《東方日報》網路版主持大員通訊專欄,作品散見中港台報刊雜誌。
聽說現在的大學教授,常常抱怨學生連學期報告都不會寫(論文寫作能力更是慘不忍睹),企業面試時發現有將近半數以上的求職者不(會)寫自傳。為什麼我們在中學六年花了一堆時間學寫作文,學生上大學卻連一份報告都寫不好?出社會後連份自傳都寫不出來?
會不會是中學六年,作文課上學的作文寫作技巧,上大學與出社會後,根本用不上?
仔細回想一下,中學時代的作文課,總是在寫抒情文和記敘文,偶爾寫一下論說文同學們就哀鴻遍野,於是老師也不敢多出論說文,大考更是少考。
然而,上大學之後,需要撰寫抒情文與記敘文的機會愈來越少,寫作論說文的機會卻越來越多。偏偏我們該會的,當年學校沒有教(好),上大學、出社會後用不著的,學校卻花了不少時間教(卻也還是沒教/學好)。
再仔細深入思考,作文課之所以偏重學習抒情和記敘文等,恐怕和中學語文教育課程設計的「文學獨大」、「尊修辭而輕邏輯思辨」脫不了干係。記得中學時期的國文課,課本上能讀到的文章,無論文言文或白話文,幾乎都是「文學」(中文)作品,非文學作品少得可憐,印象中沒讀過翻譯作品,沒讀過西哲,只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就算有,老師也還是以「文學賞析」的方式解說。
國文課成了文學賞析課,作文課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文學寫作班,畢竟作文都是國文科老師兼著教,也沒有專門教師(寫作是專門技能,國文老師一定會教寫作的假設,其實很奇怪,卻少有人會質疑)。非文學類作品的閱讀與寫作技巧的解析與書寫鍛鍊,就此被擱置在一旁。
文學很重要,但不是人生之必要。至少在「寫作」這件事情上,不是人生之必要。一個人熱愛閱讀文學作品,不一定要會寫(像我就不會寫文學作品),但我們的中學體制教育,卻試圖將每一個孩子都訓練成文學創作的高手,再沒有其他選擇。
為什麼沒有人質疑,我們的國文課本裡都是文學作品所組成?作文課都只學文學創作?明明我們生活的世界,非只有文學,還有日記隨筆、小論文、研究報告、自傳、書信、法律文書、商業合約、會計帳、新聞報導、商品文案、企劃案、公文、即時通訊軟體⋯⋯。
難道我們以為,學會文學寫作技巧就能旁通所有文章的寫作方法嗎?難道不知道,語言能力的養成並非只有修辭的打磨,還有文法與邏輯能力的鍛造嗎?
語言不只有審美功能,還有溝通、陳述、描摹、思考、推論、解釋與批判等功能,然而,我們只讀中學國文課本,能學到,好比說,「推論」或「批判」嗎?
語文課與作文課,應該是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理解與書寫,任何可以記錄、描摹解釋、批判社會世界的文章。作文教育,怎麼會只剩下文學寫作的學習?
文學獨大的語文教育模式,就好像在教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跑步,甚至是強迫某些永遠不可能學會跑步的孩子跑步,是系統性的偏差,弱化了語言裡其他功能的學習。
今天的台灣絕對需要教孩子寫作,但不能只是文學獨大的美文寫作教育。因為一個社會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每一個孩子都教成文學創作的高手,不是每個孩子都對文學有興趣,但要讓每個孩子具備基本的文字讀寫能力。好比說人人都上網的時代,學習即時通訊軟體、Email、部落格或臉書所需要的書寫技巧。
過去的台灣,不會寫作,出社會還是能找到不錯的工作,現在以及未來卻非如此,寫作力是非常重要的職場軟實力,無數白領工作每天都得撰寫大量的文字,卻都不是從前學校所教的抒情文和記敘文,而是學校少教的論說文,以及沒教的各種商業應用文。
中學的語言與作文教育應該是教孩子學會使用字彙、修辭、文法與邏輯,撰寫文章表達孩子獨立思考成果,與世界溝通才對。
如果這次中學會考作文比序引發的爭議,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中學作文教育的問題,對症下藥,那未免不是好事一件?至少往後大學教授,不會再抱怨學生的報告寫作能力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