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是台灣的極多數,這會很奇怪嗎?(上)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台南市長賴清德在訪問中國時,針對復旦大學教授有關民進黨台獨黨綱是造成兩岸關係緊繃的指控,回以台獨是台灣的極大多數,民進黨沒有創造台獨主張,而是反映這個社會趨勢。並提到陳水扁就是在主張台灣前途決議文下當選了台灣總統,以此證明前述主張的正確性。這句話傳回台灣立刻引起廣泛討論,社會的反應一般多十分正面,認為賴清德不僅說出台灣的真實,而其不卑不亢的態度,馬上把時下國民黨的媚中言行凸顯出來,馬政府急著發動重砲攻擊更顯示了自身對此事的心虛。
 
圖片來源: 網路截取
 
賴清德實際上沒說出什麼驚天之語,也不是明白拿著台獨言論對中國官員嗆聲,而是在拜訪復旦大學的座談場合,因為中方一位教授先出面指控民進黨的主張,賴清德當場被動予以回應,不是演講脫稿演出,而是對對方主動挑起話題之回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態度之軟硬無關,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態度還是維持不變。但這個小動作卻在台灣引起巨大迴響,也造成中國官方的詫異。後來國台辦在例行記者會中特別表示台灣前途要由全體中國人決定,形同打了賴清德一巴掌,之後的發展值得進一步關注。
 
賴清德回應的內容,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通常識,類似民調不知道公佈了多少次,以中方台灣研究學者鉅細靡遺蒐集資料的能力,怎麼可能不知道?但這席發言會引起關注的主因,一方面是賴清德並沒有遵照台灣官員訪中時,於公開場合遇到不同意見「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不與對方爭辯的默契,而是直接告訴中方學者賴清德的個人認知。二方面是賴清德打破了台灣官員在中國公開場合不談台獨的禁忌。這兩者都是台灣官員訪中的首次。與馬政府多數官員及國民黨訪中時,面對中方咄咄逼人的指控要嘛沉默以對,或是乾脆趁機向中國官員逢迎諂媚發表詆毀台灣言論之態度相比,自是高下立判。
 
圖片來源:網路截取
 
進一步看,現在兩岸互動出現這麼不對稱的狀況,要從兩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層是兩岸官式交流時台灣官員的自我限縮,而更深的層次是台灣政治精英普遍存在「需向一中妥協」以維護兩岸互動氣氛的認知。這都是在馬政府上台後才出現的,特別是第二個層次是到了2012馬總統連任後,才開始在政治菁英間大量擴散。問題是這種互動交流的態勢,與台灣民意存在巨大反差,太陽花運動的中國因素問題,除了經濟層面的階級因素外,對這個現象的不滿也是很重要的催化劑。
 
兩岸官式互動台灣官員的自我限縮,表現在台灣面對中方官員的種種自我限制上,認為要避免出現對方不樂見的言論或舉動而導致對話破局,但中國官員與學者卻可以肆無忌憚批評台灣,並將自己單方面的主張稱之為兩岸共識,但無須擔心會刺激台灣,也不見台灣官方會立即在當場就地提出糾正。
 
退一萬步想,這樣的自我限制不僅會造成交流的偏聽,導致交流越多變得越偏聽的偏差放大。而不當場對其糾正的後果,更會對日後的官式互動帶來新的門檻。而這個過程所展現出「中國可設立其不可跨越的底線並據此評價台灣是否越界,但台灣卻無相對設定自我底線的權力,因被認為會跨越中國底線而導致對話破局」,這種非常不平等的結構會在歷次的談判被複製與加強,進而對談判造成非常惡質的結果。但是台灣政界要嗎對此渾然不決,或明知故犯,並將批判者打為非理性的基要主義者,甚至與北京政府一起反向指控批評者是有意台海戰爭。
 
中國大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曾說,「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並重申反台獨堅定立場。圖片來源:網路截取。 
 
有辯護者說(特別是從中方的辯護者或台灣的親紅集團)這是兩岸文化差異導致溝通出現問題所致,但實情是這與台灣主政者的鼓勵有關。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時代,請問會出現為了迎接中國大官或準官方學者,要求主辦單位掩蓋中華民國國旗嗎?官員在與中國交流時,會容許對方對台灣民主胡說而不予糾正嗎?堅守對等尊嚴原則並說出事實,更是對赴中對話官方代表的基本要求。官方對話本就無關私人情誼,當國家利益與國民尊嚴受到挑戰,會談擱置爭議嗎?錙銖必較寸土必爭是官員談判的基本態度,一有問題要當場給予糾正更是基本動作。
 
但是我們看到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會在有中國選手參賽的場合,要求警察取締帶中華民國國旗加油的台灣民眾,以及2005年連戰訪中提到要與共產黨合作對付台灣人民的「聯共制台」主張等。由於過去領導者本身的堅持,是使這些現象沒有擴大,也無法變成兩岸交流主要模式的主因。但這一切在2008馬英九上台後全都變了調。而進行兩岸首度官方政治對話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中國國台辦發新聞稿說這是根據兩岸官方「反台獨與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才能進行會面後,竟然在中國可以悶不吭聲並繼續之後的行程。與90年代「辜汪會談」的你來我往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