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兩岸南海合作,臺灣準備好了嗎?

友善列印版本

就在中國與越南之間因西沙群島海域鑽井紛爭,引爆越南人民示威抗議,進一步波及投資越南的臺商之際,中國國務院臺灣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卻在2014年5月14日記者會上回應臺灣聯合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大陸方面已經通過官方的、民間的多種渠道,提出過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協同合作的倡議,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台灣有關方面的回應。」依照中國官方的說法,中國政府早已向馬政府提出南海合作倡議,而這些兩岸南海合作倡議具體內容為何?馬政府並未對國際社會說明,亦未與臺灣人民溝通,然而,兩岸欲在南海合作,臺灣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必須從三個面向考慮之。

 

(越南與中國在南海的爭議,無端波及了越南台商。圖:法新社/蘋果日報

第一個面向:合作項目納入國際規範

兩岸南海合作,倘依據2012年7月「中國南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uth China Studies)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復國率團達成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南海問題學術研討會共同意見」,認為兩岸可在學術研究、人員互訪、科學考察、海洋環境保護、油氣資源開發、海上污染處理、海上搜救、漁業資源養護及急難救助、航道安全維護等方面進行務實合作。而臺灣應該考量的是,那些方面是所謂普世價值,對整體南海周邊國家均為有利,同時也應與南海所有聲索國共同擬定計畫,例如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設計下,成立區域漁業組織共同進行漁業資源養護管理,或依據「國際海事組織」(IMO)推動多邊海上污染處理機制等,換言之,可合作領域除具體可行外,也應考慮在國際社會既有的機制下規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合作並不是要引發另一場衝突,而是和緩緊張情勢,以人類普世價值(環境保護、海上救難等)為出發點予以考量。

第二個面向:合作需要有透明度

兩岸簽署服貿協議,被大多數的臺灣人民認為透明度不夠,其審議過程亦有瑕疵,違反民主法治原則,因此,兩岸南海合作,國際社會必將更為關注,然兩岸合作內容倘秘密協商,最後突然對國際社會公告合作項目,背後協商過程與利益交換,恐讓臺灣在歐美及東南亞國家的信任度降低,也將臺灣與中國是一體的,對臺灣在拓展對外關係上相當不利。秘密外交是引爆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一個因素,臺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與南海其他聲索國合作倘無法達到透明度此一最低程度要求,也將使臺灣與中國被歸類為同一方,對臺灣而言,未受兩岸合作利處,反受其害。

第三個面向:需顧及到美國態度

維持南海區域的穩定與和平,確保美國自由航行與自由飛越權利等,是美國關切南海的態度,因此,倘兩岸合作不損及上述利益,支持兩岸對話交流的美國理應不會反對,然而,2011年7月15日,新聞局長楊永明在美國表示有關南海問題,台灣政府不會與北京政府諮商或合作,19日,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表示:「政府捍衛南沙群島主權的決心未曾動搖,但不會和中共合作」;2012年4月26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立法院表示,不會與對岸共同或一起維護;5月3日,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表示,台灣不會與單一國家進行相關合作,也沒有跟中國大陸進行相關合作的可能性。

要深入思考的是,為何從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多位馬政府官員均要對外保證,兩岸不會在及南海議題上合作?顯然,兩岸在南海立場上,一再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倘兩岸在南海真的進行共同開發,就會像此次中越油井鑽探爭議一樣,引爆區域動盪,這並非是美國所願意看到的,因此在仍需要美國協助下的馬政府,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總之,兩岸南海合作並非不能做,而是要看如何做,如果其合作項目內容符合國際慣例,依據國際規範並納入區域內相關聲索國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平之海,兩岸南海合作便能成形;然而,倘該合作不符合國際規範,協商內容不透明,恐將引起其他國家猜忌,更將讓區域陷入動盪局面,最後,維持區域和平與穩定的美國,倘認為兩岸南海合作無助於區域穩定,此時,美國將站在維持和平的角度,制止臺灣的相關挑釁作為,而兩岸南海合作也宣告破局,換言之,國台辦在中越緊張情勢升高之際,刻意提出兩岸南海合作,恐對區域和平與穩定並無任何幫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