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土木技師、大地技師。
2014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擬開放台灣國土資料給大陸業者分析,讓人回想起1894年甲午戰爭開啟了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濫觴,這次服貿要送給大陸的是台灣珍貴的國土資料,而120年前割讓出的是台灣國土統治權,也開啟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分治的局面,台灣的命運這次能夠扭轉嗎?
圖說:甲午戰爭圖。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服貿開放國土戰略地質資料
服貿對於大陸開放有關於科學技術之服務-限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查服務(限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察服務)(CPC86751),包括地下探勘資料分析、地表取樣及岩心分析、礦物分析、礦產資源開發生產服務,惟未開放從事實際之地下調查服務、地貌調查服務及地圖測繪服務。簡言之,大陸業者不必在台灣進行地質調查工作,即可取得台灣業者地質調查之資料,進行礦產資源之分析與判讀之服務,以瞭解礦物、油氣資源賦存區。
假使這項開放成真,中國大陸不用分文即可取得台灣的國土地質與礦產資料,這項開放讓具有戰略價值的國土資料對大陸洞開大門,瞬間讓國土安全瓦解於無形,完全看不到這項開放的目的到底是為大陸?還是為台灣?
以工程實務分析,一個地質、礦場的調查工作至少包含事前規畫、現場探勘與調查及資料分析等三部分。其中現場探勘與調查工作的經費通常是整個調查工作主要支出,而資料分析的費用不高,但是最具科學價值。大陸放著現場調查金額較大的部分不參與,卻想藉由服貿來取得價值最高的國土地質資料,顯然台灣的國安單位對於服貿的把關不是知識不足就是失職,很難對台灣全體國民交代。
服貿破壞國土保育主軸
除了國土保安議題,服貿還開放另一項與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查有關的服務給大陸業者,亦即附帶於礦業的服務業,該項開放將可使大陸業著參與採礦場的準備工程,例如從事採礦的採跡工作,讓一個重視開發的中國業者來進行一開始的採礦工程,能夠與重視保育的台灣業者銜接順利嗎?萬一發生國土流失的現象或是工程災變,也將會徒留後續台灣廠商處理上的困難,更不符台灣國土保育的開發主軸。
以與礦業有關科學技術之服務業與附屬服務業為例,貿然開放,可能會讓類似美國買下阿拉斯加的案例再現,例如讓中國業者藉由分析了解釣魚台豐沛的石油資源蘊藏量;也有可能在礦場工程初期發生國土流失現象,既不符合國家安全也與違反國土保育潮流。簽定服貿除了拼經濟,更是整體國力提昇的契機,千萬不要忽略對於台灣整體競爭力的影響。如果只是為了增加少數的GDP,卻危及整體國家競爭力,哪是很難再追回來的。
為何要對產業做切割式開放
不論是科學技術或是附帶於礦業的服務業開放,都有一項共通的現象,都是對於大陸業者進行整個產業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進行開放,亦即切割式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方式不利於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還會徒增產業銜接的困難。更重要的是,這些少部分切割式的開放是否為大陸業著進行試水溫的動作,背後目的是否為整個產業全面開放預留伏筆。若是沒有開放的需求或是條件,實在不應貿然進行開放。
甲午年是台灣的夢靨
1894年甲午戰爭讓清朝北洋艦隊重創,並於戰敗後簽定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給日本,雖然二次大戰後曾有短暫的共治局面,但仍開啟了近120年來兩岸分治的濫觴,對於日後中國與台灣的政經發展關係,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無獨有偶,本次的服貿簽定,亦是原本大家期待的馬英九總統推動的,但馬總統自從二次政黨輪替當選後,聲望與領導力直線大幅下滑,台灣的經濟也大不如前,當國力正在下滑的時候,簽定任何的合約就要相當謹慎,因為別人不跟你簽,它的損失比你少,中國大陸不就是這樣的心態嗎!更重要的是,馬總統並未體認台灣與中國的政經情勢發展,太過關注個人歷史定位,造就了當前服貿僵局,一發不可收拾。
執政者體現民主 才是鍥機
期待這次的學運是台灣民主的再次展現,讓執政者傾聽人民的聲音,一念之間的轉變,並不會改變現階段執政的事實,而是體現民意的重要施政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