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想想】監聽台灣:馬英九正在監聽你

友善列印版本

九月政爭越演越烈,我們突然發現,一堆人身陷監聽風暴之中。時光好像拉回戒嚴統治年代,一時間令人時光錯亂。

2006年,描寫東德Stasi(國家安全部)監控人民的電影《竊聽風暴》(Lives of Others)在德國上映,觸發德東人民對當年Stasi監控他們的回憶。1990年東西德合併以前,Stasi至少還有15萬秘密警察負責監控東西德人民。

台灣民主化的1990年代以前,國民黨政權類似東德Stasi監控人民的行徑無所不在。相信許多人應該還記得這句台語俗諺:「囡仔儂有耳冇喙」(小孩有耳朵沒有嘴吧);意思是大人私底下談政治、二二八等等,小孩子聽到的話,不能講出去,因為隔牆有耳。簡單七個字就完整地詮釋,當年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戒嚴統治全面監控人民的狀況。

在海外,國民黨如何監控海外台灣學生呢?馬英九的故事,可以告訴你。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國媒體密集報導台灣的Spy Students(特務學生)在美國監控台灣留學生的故事。以1977年4月25日的《Monday》為例,"U.S. Foreign Students vs. Government Spies"一文報導美國對於國民黨特務學生、伊朗政祕密警察組織(SAVAK)與韓國中情局(KCIA)在美國監視留學生的不滿。這篇報導提到國民黨特務學生使用的報告表格內容,強調只要被打報告的人,護照會被吊扣,不然就是家人被威脅。

這篇報導並指出,國民黨第三支部工作會議的報告討論如何滲透到反國民黨的組織中,並透過「反共愛國聯盟」等組織作為監視學生的特務前線單位,並指出《波士頓通訊》是為國民黨政權辯護、恐嚇學生的刊物。至於「反共愛國聯盟」,則是由馬英九、關中、蘇起、趙少康等人在1971年成立,馬英九擔任該聯盟美東區理事,後來馬英九也擔任《波士頓通訊》的主筆與主編。

這篇報導也具體提到只要有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活動不是國民黨所許可的,學生就會收到來自國民黨學生的恐嚇或警告電話。我們以1978年1月28日波士頓遊行為例,當時領導遊行的哈佛學生陳重信、張啟典也收到國民黨學生的警告電話,結果遊行當日是馬英九到現場拍照。

1978年1月28日,波士頓台灣鄉親與學生舉行遊行抗議「中壢事件」,當年策劃波士頓遊行的陳重信在遊行前一晚接到國民黨陳姓學生的電話,陳姓學生說國民黨的學生會到現場拍照蒐證,因此陳重信要求大家一定要戴上Mask(面具),避免被拍照打小報告回台灣,沒想到遊行當天是馬英九本人來到現場拍照

歷史告訴我們,就如馬英九自己常年所言:「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馬英九的行為,的確,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2008年馬英九在就職總統演說時聲嘶力竭強調:不會有選擇辦案,不會有違法監聽。但事後證明,選擇辦案例子太多了;至於違法監聽,馬英九現在改說:沒做壞事就不怕被監聽。至於違法與否,那就不重要了。

9月初,馬英九鬥爭王金平時,我們認為馬英九只是監聽他的政敵。如今,竟然爆出違法監聽國會,特偵組與檢察總長的說詞一日數變。國會是監督政府的機構,沒想到政府竟然監聽國會,馬政府連國會都敢監聽了,哪有什麼不能監聽的對象?2010年時,最高法院傳訊陳水扁的3歲孫女到特偵組應訊,令人感到詫異;現在我們發現,法官林秀濤12歲女兒被監聽,更是駭人聽聞。

這一切都顯見,司法與情治完全在馬英九的控制與干預下,全面打擊、監聽與監視台灣人民與他的政敵。或許民進黨人士說對了,2012年的總統大選中,綠營的一舉一動全都被掌控中,因為監聽早從馬英九2008上任初始就已經全面啟動。

媒體總是報導馬英九家學嚴謹,或許家世背景也讓他習慣於這種極權統治者的行徑。馬英九的外公秦承志是特務頭子戴笠的手下,母親秦厚修則為國防部總政治部少校、父親馬鶴陵曾任政工中校。馬英九在美國是人稱的「職業學生」,媒體人溫紳對此批評,馬英九堪稱其基因便有隱性特務細胞,故而所作所為固然多方包裝,終究仍會露出馬腳。

過去蔣家政權專制獨裁,擔心人民與政敵推翻政權,所以全面監視人民。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Nineteen Eighty-Four)描寫著專制政權的本質,原以為小說中隨處可見的標語:「老大哥正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在台灣只適用於兩蔣政權時代;如今,我們卻發現這句話也適用在馬英九政府上。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馬英九在民主的美國求學時,沒有學到民主,倒是在《波士頓通訊》抨擊民主運動人士,就連著名學者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因為聲援美麗島事件,就遭到馬英九主編的《波士頓通訊》1980年2月號的嚴厲抨擊。此外,對照馬英九在1978年波士頓遊行的拍照事件,顯見,經歷了35年,馬英九一路走來,監視與監聽人民,始終如一。

《1984》告訴我們:「老大哥正在看著你」;0972630235也告訴我們:「馬英九正在監聽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