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治想像與政治小說:反腐小說(1990s)

友善列印版本

1990年代中期以來,是中國政治小說的另一波高潮。這個年代,是中國紛傳高官貪腐的年代,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北京市副市長王寶森、中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傑、江西省副長胡長清等人紛紛中箭落馬。

此外,在「國退民進」的風潮之下,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為私人資本併購,在此過程當中,權錢交易之下的賤賣時有所聞,此舉也造成原國有企業員工大量下崗,國有企業改革背後正是社會公平的議題。

主旋律:反腐倡廉

1995年,陸天明的《蒼天在上》揭開90年代反腐小說與電視劇的風潮,這類小說與電視劇其實也是90年代中國政府高舉反貪腐旗幟下的主旋律作品。《蒼天在上》所描述的是某市市長挪用公款貪污的故事,這部小說也以同名電視劇上映,開啟反腐電視劇的製作。

緊接著,《大雪無痕》不僅鎖定國有企業權錢交易的問題,也暴露下崗工人的處境,社會不公問題盡在其中。事實上,這部小說的正以因貪腐下台的黑龍江省長田鳳山為原型。

值得討論的是,主旋律與言論管制之間的界線。1997年,陳放的小說《天怒》以陳希同為原型,描述了高官的貪腐生活,從權力濫用而來的豪宅、情婦乃至官二代問題等情節一應俱全,不過,《天怒》出版之後遭到查禁。為何同樣觸及官員貪腐,兩者命運卻大不同,陸天明的作品安然無事而且還改拍成電視劇,甚至帶動反腐小說與電視劇的類型?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陳希同在政治上具有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身份,以其為原型的小說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第二或許是最為關鍵的,陸天明的作品當中,貪腐的最高層級到省級,但在《天怒》當中,盤根錯節的權錢交易可上溯至中央層級。事實上,在中國可出版的政治小說當中,涉及到省級是最大極限,「地方少數官員貪腐,中央全力反腐」大約是反腐小說成立的基本前提。

反腐的英雄神話

所謂的主旋律作品是指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主旋律是作為宣傳之用,主旋律作品當中不乏成功地將僵硬的意識形態轉化為讓一般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這些作品與好萊塢電影有相似之處,在敘事結構上,通常是危機出現→英雄出現→成功解決危機的模式。2000年由張平的小說《抉擇》改拍為電影的《生死抉擇》就是這樣的例子。張平在寫作這部小說是做足功課而來,小說寫作之前便採訪了多位下崗工人而後進行寫作,作品極具底層關懷色彩。不過,改編為電影之後,更趨近好萊塢的敘事手法。

電影中,市長李高成從中央黨校學習回來,迎接他的卻是國有企業職工抗議的場合,原來權錢交易之下,國有企業即將賤賣給私人企業。市裡的領導班子已是集體腐化,甚至市長的妻子也接受賄賂。李高成揮淚斬馬謖,揭露官員的貪腐問題,甚至也規勸妻子自首,「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人的生死抉擇」成為整部電影的核心。

這部主旋律電影上映之時賣座不錯(其中,當然也有黨政部門因主題正確的動員),是主旋律電影的例外。人們期待的,或許是真能有個像李高成那樣的英雄在真實社會裡解決問題。

反腐題材的內爆

90年代中期以來,反腐小說與電視劇大量出現,已成為固定的主旋律類型。

有趣的是,主旋律與言論管制之間的界線也因收視率發生糾葛。當反腐倡廉成為主旋律之際,描述官商之間權錢交易、官員鬥爭的題材其情節也不斷升級。2004年,廣電總局頒布「黃金時段禁播兇殺暴力劇」,其中,反腐電視劇也在禁播之列,受到短期的禁播。

當反腐小說在反腐倡廉的口號下出現之際,在收視率的商業利益之下,卻又成為禁播的對象,這讓人想起中國小說家余華所說的,「現實比小說還荒誕」。

禁播反腐電視劇比反腐電視劇內容荒誕,官場貪腐現實也比反腐小說內容所描述的更荒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