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編輯推薦
  • 連絡我們
  • 關於想想
  • 版權聲明
  • Thinking-Taiwan
  • 小英教育基金會
  • 合作媒體
icon-menu
首頁
icon-info
  • FB
  • contact
  • rss
  • 簡體
  • 小英教育基金會
  • 合作媒體
  • 關於想想
  • 版權聲明
  • 編輯推薦
  • 熱門文章
  • 政策想想
    •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 財政金融
    • 全球脈動
    • 國防外交
    • 司法人權
    • 媒體觀察
    • 休閒育樂
    • 政黨政治
    • 主權兩岸
    • 中國問題
    • 社會安全
  • 時事想想
  • 想想副刊
    •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 運動休閒
    • 電影戲劇
    • 音樂藝術
  • 漫談時事
  • 專欄作家
  •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1. 首頁
  2. 作者簡介

elek

社會學背景,碩士論文考察台灣「同志」等性概念的歷史。關注台灣政經狀況的成因與出路,看重網路改變社會的潛力,亦欲切事探究其侷限。目前失業中。本文概念發想應歸功於kimball。

所有文章

2013-03-26
架構會導引注意力:臉書用於社運的侷限
野草莓、士林王家等社會運動,運用網路動員,收效不差,有相關經驗的朋友,大抵都能同意網路對社運而言,是很有潛力的媒介。尤其平面與電視媒體兜售的言論,選擇甚少,「異端邪說」往往要透過網路才能為人所知。 目前,除言論領導者的網誌、個別組織的網站和苦勞網這類論壇外,與社運關係較深切的,就是常用於動員的臉書了。不過,如果社運的重要目標是「創造說服更多人的契機」,那麼臉書恐怕不是個好架構。...

熱門文章

更多熱門文章
elek 3 月 26,2013
架構會導引注意力:臉書用於社運的侷限

想想副刊

更多副刊文章
【影像內外】從夏目漱石筆下的台灣...
【日晷之南】日本作家的收支簿
【影像內外】兩位原住民少女之死:...
【影像內外】作家周金波與日本導演...
【野球人生】棒球強權的起點:從強...
  • Thinking-Taiwan
  • 小英教育基金會
  • facebook
  • Rss
  • mail
  • simp

cc授權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