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文化研究
陳威臣
1 月 20,2019
【鐵份補給】登山鐵道的原點——瑞吉登山鐵道
瑞士是個多山的國家,也因此登山鐵道特別發達,境內不但有全世界坡度最陡的鐵道,高達48%的「皮拉圖斯登山鐵道」、國人相當喜愛,可以欣賞馬特洪峰的「葛內拉特登山鐵道」、也有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雷蒂亞鐵道」,還有全歐洲最高的車站,標高3,454公尺的「少女峰山坳站」。 這麼多大大小小的知名登山鐵道,便利了山區的人們,也讓許多山區,成為瑞士甚至於歐洲的度假勝地。不過,...
文化研究
陳怡秀
1 月 16,2019
【日本想想】出家人不打誑語,但「#穿僧衣也做得到」幽默抗爭!
一般人對「和尚」的印象,大多都是寺廟中嚴肅正經、清心寡慾的一面,不過最近在日本Twitter上,出現了許多僧侶們身著僧衣高速跳繩、前空翻甚至是秀雜耍的影片,彷彿一場大型的網路才藝展示會,這些貼文中都附上了同一個hashtag—— 「#穿僧衣也做得到」(#僧衣でできるもん),規模擴及日本全國,其實是一項走幽默基調的「抗議」串連活動呢。 事情要從2018年9月16日開始說起,...
音樂藝術
Join
1 月 14,2019
【聽那些女孩唱歌】鉛華洗不盡,只能以闃暗梳妝──妮可 Nico
近日,一部敘述1960年代搖滾女歌手妮可(Nico)的電影《Nico,地下絲絨之後》(Nico, 1988)即將由片商引進在台上映,義大利女導演蘇珊娜.尼基亞雷(Susanna Nicchiarelli) 將重點放在妮可揮別金迷紙醉,眾聲喧嘩的60年代之後,1980年代移居英國曼徹斯特、與新經紀人合作,展開一連串歐洲巡演過程,同時還要對抗擺脫昔日光環的種種心魔,...
歷史書寫
根雨屋
1 月 14,2019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隨便去山區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要去阿里山賞櫻、奧萬大賞楓、攀登合歡山,都要找保證人辦理入山證;而且還不是說辦就能辦,最好是登山協會或學校登山社的成員,才能順利獲得入山證。 中國國民黨在戰後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內戰,並於1948年9月起的遼西會戰、徐蚌會戰、...
環境經濟
江昺崙
1 月 13,2019
【半線想想】彰化海上風機還轉得動嗎?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選舉的時候,曾提到說他上任後要去南海挖石油,讓高雄發大財,聽起來非常厲害。但其實彰化早在幾年前,就找到了比石油更寶貴的天然資源,而且蘊藏量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就是台灣海峽上的「離岸風力發電」。 前彰化縣長魏明谷在公開場合演講,最喜歡提到的政績就是社會福利與離岸風電。走進彰化縣政府,也會在大廳看到一幅巨大廣告,背景圖片是高聳壯觀的海上風車,廣告上寫著「風光大縣」等大字...
歷史書寫
馬非白
1 月 13,2019
【被遺忘的歷史】白色恐怖的劊子手:警備總部
台灣解除戒嚴已經33年,四十五歲以下的人不瞭解「戒嚴」的景況,當然更不瞭解在戒嚴期間執行白色恐怖任務的「警備總部」。這個機構是在1992年裁撤,距今也已28年,相信眾多的人對這個特務機關沒有多少印象了。 蔣家政權在台灣的佔領統治期間,除了依靠軍事力量之外,最主要的依恃就是特務力量,遂行對台灣的專制恐怖統治,在漫長的四十多年間,實際執行這項任務的特務機關——警備總部(簡稱「警總」),...
素樸勛
1 月 06,2019
【電影與歷史】《兒子的大玩偶》阿吉35年後的復仇
蘋果咬一口 2001年5月31日台灣壹週刊創刊,兩年後台灣蘋果日報發行,創辦人黎智英改變了台灣媒體生態,這段過程被導演李惠仁拍成紀錄片 《蘋果的滋味》,而另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故事,也跟報紙有關。 1983年8月10日聯合報楊士淇全版報導了「削蘋果事件」,這個事件是台灣新電影史上重要的事件。緣起於《兒子的大玩偶》電影中的第三段「蘋果的滋味」。...
音樂藝術
Join
1 月 01,2019
【聽那些女孩唱歌】光芒短暫卻耀眼的時代淚滴──艾琳.卡拉Irene Cara
雖然眾多文化論者認為商業掛帥的1980年代,諸多流行文化都過於討好大眾、服膺主流價值、缺乏反思與對抗的勇氣,但其實回顧那個唱片業銷售數字創下史上新高(而且後繼也的確乏力,甚至進入廿一世紀後一路瘋狂下滑)的年代,卻不得不說,當經濟規模足以充裕地支撐起一個文化產業類型的時候,便有更多不同的創作才能願意投入、並有機會能夠嶄露頭角、被人們看到、聽到、知道;而對於這種時代產生出來的東西,...
歷史書寫
陳智豪
12 月 12,2018
「歷史都是真的嗎?」台灣當下的價值危機
一位友人的疑問 三個月前,我曾經在朋友的聚會中被一位已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朋友問道:「你們歷史學所研究的那些歷史都是真的嗎?」原本我只是以一位歷史學專業人士的角度去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在以誠實為基本的學術倫理下,歷史只有詮釋觀點的問題,而沒有真假的問題。然而,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這個問題卻使我深深陷入了更深層、更廣泛的有關社會知識與價值問題。...
文化研究
邱振瑞
12 月 09,2018
【日晷之南】京都大阪舊書店側記
今日,我給自己放了讀書假,沒有半點寫作的成果,只享受著閱讀世界的暢快。《日本語の作法》這本舊書,是我此次巡訪京都古舊書店意外購得的。當時,它就置放在書店樓下尚未標價的書堆中。那裡共有四堆書籍,我不怕麻煩,逐一看過書目,找出我中意的書籍,總共挑選了三冊,這是其中的一冊。 我上樓請來老闆探問,樓下的舊書沒有標價可否出售?下樓後,他依我指示鬆開了書堆的綁繩,向我確認需要的書籍。待我確認後...
‹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