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熱門
全球脈動
劉大倫
4 月 10,2016
速寫倫敦住房危機
倫敦房價在2012年到2014年間,上漲了29%,租金上漲了6%。同期,在英國的其他地區,房價平均上漲9%(CityMetric資料)。筆者一位就讀北英格蘭地區大學的朋友抱怨,宿舍租金年年上漲6%,2012到2014三年間漲幅高達18%。 飛漲的房價,引發民間組織,社運人士及學界諸多討論 (部分討論參見〈「8年20萬戶」,可以保障居住正義嗎〉 )。研究及相關報導直指,攀升的失業率及房價,...
教育文化
陳德愉
4 月 09,2016
【內地想想】 偏鄉拚翻轉──馬校長的菁英計劃
今年4月,教育部在台北市華山文創特區舉辦了「偏鄉教育,教育創新」展覽,宣傳部長吳思華推動偏鄉教育的成果。他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偏鄉教育的重要性:「這是正義的一種展現。」 教育部花錢來台北市辦「偏鄉教育成果展」到底意義何在?引發諸多議論,偏鄉教育是教育正義的展現,卻是大家的共識。準總統蔡英文多年來一直贊助東石偏鄉兒童課輔班,甚至公開感謝所有「為這些孩子做了一點事的人」。 「偏鄉...
全球脈動
陳怡秀
4 月 07,2016
【日本想想】 跟流行賞櫻花?自拍之餘你可以更懂得日本文化
春日到來,花飄落、櫻吹雪的場景在日本的各個角落夢幻展開,日本人抓緊每個假日、每次空檔,鋪開野餐墊,和家人、好友、同事們坐在櫻花樹下賞花、吃喝、談笑,一同融進這片粉色景致中,那是日本春季最自然的假日風情。而透賞櫻花這件事其實濃縮了許多日本文化──比如自然崇拜、對季節變換的敏感、享樂主義,也透露出一些職場文化。 日本人有一顆萬物崇拜之心,無論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木、花草、甚至是製造出來的物品,...
社會安全
蔡榮裕
4 月 06,2016
內湖女童被殺事件後,何以後續出現兩難困境?
本文針對何以重大事件發生後,會發生各個層面的二元對立現象,例如廢死和反廢死,人權和醫療需求的兩難?什麼心理因素讓兩難總是出現在這種重大時刻?這種兩難能解決問題嗎?大家都知道「三思」,何以這種時候的決定,就算是對的、很有理想的,只會陷進相互磨損?這透露了人性的何種困境呢? 不思索這些命題是否可能重複如下現象:從內湖有人隨機公開殺小女孩,到最近精神病人在街頭被移強制移送治療的事件,...
環境經濟
郭永興
4 月 06,2016
從鴻海的不瞭解,看台灣代工業的新功課
四月初鴻夏戀簽約落定,看得出來鴻海急著討夏普人,或者是說整個日本社會的歡心。簽約後不久鴻海就宣布要建夏普創業者早川徳次的紀念館,同時鴻海也宣布要買回不久前夏普因為財務危機而賣掉的總部大樓。 但是鴻海的努力,似乎效果不大。在大阪非常有影響力的《每日新聞》是這樣報導鴻海要融入夏普的努力:四月二日簽約之後的晚上,夏普鴻海約六十人的幹部在堺市的飯店舉行晚宴,晚宴上郭董講了好聽的話,說「...
教育文化
謝宇程
4 月 05,2016
【學與業壯遊】 被迫、徒具形式的實習,有啥意義?──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七
近年來,談到產學脫節,許多人都將實習視為一帖救方,認為實習可讓學生與企業兩相得益。有些學校將實習列入「畢業門檻」之一,不少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就業,所以努力找實習機會。然而,實習隨隨便便就辦得好嗎?隨便辦理,就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嗎? 普遍整體看來,台灣許多學校與企業推實習,往往是因為歐美流行,於是我們也有樣學樣、形式照抄,並不清楚實習功能目標,也沒有完善的的運作規劃。...
司法人權
彭敏軒
4 月 04,2016
廢除死刑到底是要維護誰的人權?
廢除死刑這個議題,看似在討論加害人的人權,私以為其實是在討論當事人(加害人與被害人)之外的所有人的人權。 當命案發生後,殺人犯之罪大惡極,無庸置疑獲得全社會的唾棄與譴責;被害人與其家屬之無辜與不幸,應得大家的憐憫與關懷。我們看到家屬含著淚光無論是嘶吼力竭地痛哭,或是強忍悲痛、大智慧的希望能不再撕裂社會的傷口,我們也應聲落淚,倍感唏噓,由衷的希望被害人能安息,家屬能早日走出悲痛,...
社會安全
黃亮瑜
4 月 02,2016
正拳哥的這一拳到底是替誰打的?
近年來台灣發生多起無差別殺人或隨機傷人事件,隨機殺人事件發生頻率升高、進入更加公共的場域、受害者年齡趨低,且行兇手段激化,引發社會的集體焦慮與廣泛的激烈討論。從2012年湯姆熊案、2014年鄭捷案、去年五月的北投女童案到今日的內湖女童案,社會的集體焦慮無法隨時間淡去,反而持續堆疊發酵。 當街斷頭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之所以讓社會大眾無法接受,一個主要素正是它缺乏可理解的理由,...
政黨政治
許有爲
4 月 02,2016
建立憲政運作例外狀態的典範:雙英會映照出來的政權交接問題
新舊民意的交接:憲政上的「例外時刻」 在憲法學上以及現代民主憲政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國一七八九年《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的第三條明白宣示,「主權存在於全體國民。任何團體或個人,皆不得行使未獲主權者明白授與的權力」(Le principe de toute Souveraineté réside essentiellement dans la Nation. Nul corps, nul...
社會安全
林耀盛
4 月 01,2016
義憤之後,改變之始
又發生令人髮指的女童割喉案,人神共憤。女童母親在哀傷中以堅定的語氣說,這不是社會案件,這是她的女兒發生意外走了。她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對嫌犯,對死刑支持或廢除,沒有任何的想法想要說出來」。從女童母親的面孔,悲慟中不以激情的語言訴說,或許正是迫使我們需要由傾聽面孔的訴說中領悟:脆弱不安的生命不但已然岌岌可危,且正在發生。從社會處境來看,信任機制的斷裂,擔憂佔據了文化想像。恐懼文化的一個不幸後果,...
‹
…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