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陳妍希一曲道盡淺碟的執政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雖然我不討厭陳妍希,甚至我也覺得在《那些年》裡的她,相當清新脫俗,但這個歌唱的表現實在很糟。

陳妍希這個一曲道盡馬英九執政荒腔走板的表演。

這事也跟今天將簽署近六十項的臺灣中國兩國的服務貿易協議有一點關係。

先講陳妍希的歌唱表演的問題。她在從文化部取得350萬補助她的創作專輯之後,就引起不少的質疑,當文化部說她的專輯有多少比例是她原創,而這構成她應被國家傾力補助時,同時更多充滿了原創性的音樂人藝術人有多少人完全無法取得這樣的補助?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這場她的公開現場表演。陳的表演展現出來的,正是一種臺灣目前舉國上下,或是至少官僚機關的僵化與淺碟,完全劃錯重點的問題。

她很著重小地方的小技巧,好比每個起音的啞音,讓聲音聽起來更有磁性的技巧。或者刻意模仿孫燕姿(莫文蔚也有這種問題)那種每句尾飄起來的key。這些原先理應被視為孫燕姿唱歌技巧的缺失,在這裡卻讓人不得不佩服,原來孫燕姿與莫文蔚在陳妍希面前,也是會唱歌的人。

而陳妍希看似最不行的地方,卻是最普通的音準、跟拍,好像是唱遊課裡,老師唱一句,全班小朋友跟著一起唱一句,不拖泥帶水,不抖音不拖拍,只是老老實實地跟著拍子把旋律唱在對的位置這樣子最基礎的基本功,陳妍希卻辦不到。

這也有如有的人,連一鍋白米飯都煮不好,卻整天在研究如何擺出一碟五彩繽紛的鮑魚料理一樣。

當我們的政府急於開放各項服務貿易時,只看到一些技術層面的法規、法條,只看到幾個象徵性的贏家、甚至也是本來就是打好政商通路的特定企業,卻從不去檢討各產業本身的缺失,臺灣的產業界如何在生產鏈上缺乏真正的創新、獨到的比較利益(的創造)。

這就是本末倒置。

這個政府搞不懂臺灣的「文創產業」究竟強在哪裡,亦或是,若不強,那該如何加強?這個政府搞不懂臺灣與中國最終的差異,在於「自由」,而「自由」是努力去維持來的,是在對以「量產」與「規模經濟」的競爭面前,有一定的限制之餘,還給與最大程度的激勵。這才是艱辛的功課,這也才是國家的官僚所真正的責任與志業,真正的「目標」,也是「創新」與「效能」這些概念之於官僚真正的意義。就是要你一手抓一手放,踩在鋼索上,就是要你付出這麼多的努力,你才值得全國納稅人給予你如此優渥的福利;而不是讓你的工作只是負責把市場打開,然後任由市場機制來撲殺真正展現出文化多樣性與可能性的中、小、微、奈米型的業者。

正如「中華民國」政府最自豪的政策即是中國觀光客來臺灣的人次不斷破新高。但臺灣的觀光產業體質奇差無比,地方特色規劃不足,交通、住宿業者胡亂發展,就連擺地攤的攤販都知道要把服務與產品做好,才有顧客回流率,但目前臺灣主打中客的觀光業者,卻倉促成軍,只求狠削、狠賺一筆,大部份中國客來臺僅止一次,再也不想再來,臺灣觀光業者也不以為意,於是水準就算不是越來越差,也是永遠滯足不前。

先搞清楚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不過度自卑但也絕不護短,把自己的體質練好,先知道自己到底應該能做甚麼,並且有效去執行、推動、獎勵這些可能的發展之後,再去選擇無私的、有意義地開放。而不是亂開放一通,只為了讓自己的勾結政商們,可以從中獲利。

先把一首曲子,學會唱對拍子、抓對Key、熟練曲子結構,再逐步去放入感情與有自我特色的詮釋。而不是基本功都沒做好,只想要炫技轉音、抖音。

臺灣這個慘受淺碟、速食文化所殘害、拖累了六十年的國家、經濟、文化,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更不負責任的、任意的市場開放與吵短線。誰在未來要爭奪大位,誰在未來要爭取治理這個國家的機會,誰在未來要在更競爭、壓力更大的全球化市場之下,成為關鍵的管理者、推動者、創新者,他必須要有辦法突破這種「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惡質文化與思維。

 

【延伸閱讀】

黃良木  無人知曉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誰偷開了你家大門?

黃良木  服貿協議「電商大西進」,中國網路管制也將向東流?(上)

黃良木  服貿協議「電商大西進」,中國網路管制也將向東流?(中)

黃良木  服貿協議「電商大西進」,中國網路管制也將向東流?(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