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長崎,以前ながさき繁華的都市

友善列印版本

哼唱著熟悉的台語翻唱歌曲「長崎的蝴蝶姑娘」,JR特急「海鷗號」緩緩進站,我終於來到長崎,這裡是普契尼「蝴蝶夫人」故事的發生地,也是坂本龍馬二次脫藩無家可歸的暫留地。這個在歌詞被描述成「初戀的紙花傘,搖來又搖去」、「南風吹來帶著快樂的,今日天清無雲,孤單在山頂,看著大海洋,清清無船影」的「美麗的都市」。

海港長崎是一個能夠輕易融合傳統與現在的城市,電車路上習以為常的古董電車之外,尖峰時間也開出值得炫燿,並足以運載更多乘客的新式低底盤長電車。

港都以新作為炫燿,並習古典以為常,卻能夠讓城市的風景輕易融合,別有一番風情。觀光客拿著一日券上上下下,居民們穿梭其中,也不覺觀光客突兀,「長崎的蝴蝶姑娘」歌詞說這裡是「美麗的都市」,實不為過。

初抵港都,正逢日本舊正月,長崎的中國城張燈結綵,準備慶祝元宵節的到來。來自日本各地的觀光客大概很少看見規模如此龐大的中國城,看著那些高高掛的紅燈籠目瞪口呆,吃角煮(掛包)、強棒麵(什錦麵),整個長崎充滿節慶的氣氛,即使是在同在各地生活的日本人,心情也宛如抵達異國,讓我想起「蝴蝶夫人」歌劇中初達異地而驚詫不已的美國海軍上尉平克頓(B.F. Pinkerton),或者帶著幾個無所適事的弟兄自神戶而來,在各坂道上閒晃的坂本龍馬。

這裡是日本最早開放的港口,早在鎖國時代就先後開放葡萄牙人在此貿易,但葡萄牙人因為在此傳教引發暴動而被驅逐後,幕府強迫本在平戶貿易的荷蘭人搬到長崎。

再加上原來就有的對中國貿易,讓這個「美麗的都市」很早就走向國際化,有名的作品「唐館圖蘭館圖繪卷」所描述的,就是這個大航海時代下幕府造建的人工島嶼「出島」上的外國人生活。

1996年,長崎市政府決定分成幾期工程,以博物館之姿重現江戶時代的出島風貌,經過考究與規劃,於今除了週邊工程尚未完成外,重建後的出島已經成為印記大航海時代長崎最重要的指標園區,來自日本各地絡繹不絕的觀光客也為長崎帶來意外的財富。

其實,經歷二次大戰的轟炸與原爆,長崎早已被轟炸的面目全非,許多古蹟都是戰後重建而來。很多值得紀念的地點,比如阪本龍馬與後藤象二郎見面談「大政奉還」的清風亭,或者女大商人大浦慶的居宅,都已經因為各種原因而毀佚,只能立紀念碑以為跡。

但幾個被評價為重要的景點,像是蘇格蘭商人Thomas Glover居住的Glover Garden,或是紀念日本宗教自由而建的浦上天主堂,市政府還是不惜血本,花了不少錢重建或整理。

最重要的是,這些重建的古蹟,都和建築原先的功能具有相關性。博物館學概論中,一座博物館要有「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四大功能雖然算是老調重談,但長崎的重建功能一樣不少。即使在Glover Garden中想喝杯咖啡,地點都是在重建後的日本最早西式餐廳「自由亭」裡面。

唐館蘭館的外國水手、幕末的外國商人,看著他們曾經在這遙遠海港活動的身影,不禁佩服起他們的勇氣。當年是挾著什麼樣的心情,從遙遠的歐洲或者中國,來到這亞洲的海港,尋找任何貿易的機會,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這些風雲人物,促成了這個海港很早就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都市。而巴達維亞到長崎的海路,也連帶著促成了航道中間的台灣一度成為大航海的舞台之一。

長崎也是幕末風雲兒坂本龍馬活動的地方,他在這裡促成了薩長同盟與大政奉還,先是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又因為大河劇之故,讓長崎的「龍馬行」也廣受歡迎。

長崎市政府把從Glover Garden到龍馬成立的日本第一家貿易公司「龜山社中」的一條步道稱作「龍馬之路」,這條路穿過中國城,應該是長崎最好逛街的地方,所有的土產名物、觀光景點、吃喝所在,都在這條大街附近。

走在這條路上,想像當年龍馬初抵長崎,要不去拜訪大商人Thomas Glover買船買槍買米,要不在中國城瞎逛,要不往另一頭走,去遊町料亭吃喝玩樂,或者和志士共商大計(或閒磕牙)。這位不拘小節的幕末風雲兒身影,總在每個對歷史有敏感度,對政治有企圖心的年輕人身上可以察覺幾分。

在長崎的路上行走,無論是在大街上、或者坂道上,彷彿可以看見穿著白褲的龍馬或者龜山社中社員,在那個充滿變動的時代,自信如若大航海時代水手般的身影。所謂「有歷史的通道,就不會漂浮;有時代的氣息,就知道你在哪兒了」,大約就是這種感覺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