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勃露斯】 這艘大船,到底該航向哪裡?

友善列印版本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以前,曾經狂打一支廣告,裡面有磅礡的音樂,幾匹馬在沙灘上奔跑,還有每一個國民黨籍的縣市長說「XX準備好了」。這支廣告後來被視為是很重要的形象廣告,展現出中國國民黨班師回朝,跪迎中国的氣勢。

在這個「準備好了」的廣告裡,有一個縣市首長沒說「準備好了」,那人是基隆市長阿火。阿火傻笑著對鏡頭說「基隆啟航」。

啟航,意指著基隆就像一艘船一樣,準備出發了。

不過基隆這艘大船若要啟航,該是為了甚麼而啟航呢?啟航後,又該航向哪裡?

而只在螢幕前看到「基隆啟航」的觀眾,有多少人看到基隆早已經從100年前的一艘巨型郵輪,被國民黨幾十年來拆船工程,敗壞成了一艘「汪洋中的破船」了呢?

近期以來,國民黨對這個城市的破壞,從張通榮任內執意把一個專搞建設都更的都發局長,安插來當「文化局長」開始,搞都更與山坡地開發為建地,才是他的內行。「文化」兩字,對他們而言,猶如中學裡的劣質教師把「美術課」拿來考數學一樣,「應付」用的。

更早以前,國民黨把城市裡幾條悠美的河流分別以掩蓋、汙染的方式,一一謀殺。開闊的海岸線,沙灘海水浴場,則被他們用中部粽一一填為貨櫃碼頭。

最近,則是國民黨的關說圖利案不斷,而且,不用懷疑,這個城市的政府與政治人物的貪腐程度是個「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兔子洞」,深不可測。

在這個情況下,一位才毀憲亂政沒多久的基隆子弟出現了,這位大陳義胞後裔的羅智強,拋出了「北北基合併」的議題。

「基隆與XX合併」的議題,從194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強佔臺灣後,就開始討論。雖然面對當時的最佳解法,是國民黨滾出去,但那並不容易。

幾十年來,「基隆行政區域重規劃」經過地方與中央無數次的研議與規劃,卻始終沒有任何行動,甚至許多官員也同意,基隆與週邊區域的合併就行政規劃與生活文化而言,都應該要發生。因此,羅智強的「北北基合併」很難說是個創舉。

羅智強認為基隆有三個大結:離臺北太近、資源有限、地方政治文化惡質。這三個理由,有哪一個不是國民黨長期「拆船」所造成的?羅智強說這些問題,都可透過「基隆與臺北市合併」迎刃而解。

我不同意。

基隆的問題,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一是行政區域劃分問題;二是產業空洞化問題,三是貪腐問題。

在行政區域劃分的問題上,基隆從日本時代即為「台北州基隆郡」,這時候的基隆,是個「大基隆」,橫跨整個東北角:基隆街、瑞芳街、萬里庄、金山庄、七堵庄、貢寮庄、雙溪庄、平溪庄。而當今的「基隆市」,當時在郡下叫做「基隆街」,這也許也是為何現在基隆市中心被人稱為「街仔」的由來。

這樣的行政區域最符合地方自治,生活文化傳統的需求。在這樣的人口平均的分佈下,基隆街曾被以「七萬人口之都會」的視野來規劃,因此整個城市有戲院、有鐵道驛、有高砂公園、有橫亙的河流,有許多小而美的港口。

當時的基隆,水路交通的便利不亞於陸地,基隆人常常搭乘船舶往來,從金山庄(金包里)到基隆街最快的方法,不是搭車而是沿著北海岸行船而來。基隆市內的運河也暢通,被視為山中小鎮的暖暖甚至也有自己的小港口。

這一切在國民黨外來政權來臺灣後都變了調,毫無市政規劃的統治,七萬人的城市擠進了三十萬人,公園、戲院、運河全都被國民黨親手摧毀。整個「基隆郡」則在幾經變動後,被切割四分五裂,東北角大部份鄉鎮被切割出去,只剩基隆市留守著基隆港,成為一個徬港而生的城市。

曾經盤踞於東北角的「基隆郡」就永遠消失了。

這接連著帶我們到產業問題。

當時可以支撐如此支離破碎的東北角行政區域,是因為中央政府透過這樣,汲取來自基隆港的大量稅收,港務相關回饋給地方的資金,可以只給已被切割狹小的基隆市,而不用分給幅員更廣的大基隆東北角。同時,東北角的平溪、雙溪、瑞芳則尚有煤礦,這些都讓個別的政治人物與統治者從中獲利,因此「港務」與「礦業」源源不絕地保持了這個畸形的行政區域不變。

但在日後,東北角的煤礦開採枯竭,基隆港吞吐量下滑,這幾個地方自我營生的能力不再,地方政府與業主也不思產業創新與轉型,導致地方一蹶不振,年輕人紛紛離鄉背井到臺北討生活。

資源有限正是因為這個地方無法在自己生資源出來,而需要靠從臺北賺回來的錢來生活。

當有才的年輕人紛紛離鄉背井,找尋更好的機會時,在故鄉的地痞們,則盡情地透過裙帶、不正當的手段、炒短線地毀壞鄉里,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腐爛不堪的地方政府與政治人物、建商與奸商。

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在合併入臺北市以後只會更嚴重,不會更和緩。

因為當基隆市變成了臺北市基隆區時,狹小的基隆平地不變,多山的週圍也不變,要讓更多炒作土地的建商進來基隆,就只是破壞更多好山好水,來為沒有人住的豪宅社區整地打樁。當臺北西部的區域的空屋率都還這麼高時,來東北角置產的動能,除了炒房族以外還剩甚麼?你當然可以當一個炒房族的掮客的政客,只是如果我們追求更好的國家,少一個這樣的人就是好事,這種人我們基隆已經夠多了。

而劃入臺北就會有捷運的這種天兵政見,也只要看大臺北各區都還遲遲不見三環三線等建設,就可以知道,這不僅不可能於短期內達成,更不見得是基隆需要的。

那基隆的問題到底要怎麼解?

其實我在某種程度上同意,「基隆的代誌基隆人處理」這句話。只是該出面處理問題的,應該是有活力、有理想,認真思索回來基隆的基隆年輕人們,而不是那些腐爛如乾屍的人來處理。

基隆的行政區域問題,確實應該重新思考,但應該要以市港合一,以及推動基隆與東北角各鄉鎮重新整併的角度出發。市港的分治,多年下來浪費了多少行政與建設的成本,在耗損著基隆。而整個東北角都苦於地方產業空洞的問題,但卻也都具有很大的文化、低碳、樂活觀光產業的潛力。若能夠整體規劃整個東北角的海岸線的海洋觀光,搭配東北角的各山中小鎮,許多鐵道支線如深澳、平溪線等,才是維持低度但永續發展的有機觀光產業的活路。

但要一舉透過東北角區域整合,來整體規劃產業,關鍵問題仍然在政治本身。

基隆不會因為與臺北合併而少了這些貪腐的地痞政客。他們原本就無所不在,潛藏在每一個意志不堅、利慾薰心的人心深處,地方角落。

而要讓東北角的人們願意給基隆一個機會,合併在一起,共同為東北角的前途而努力,基隆需要自己先把自己治理好,好到讓人想要與你在一起。

有一天,我騎車從月眉路到瑞芳的四腳亭,我看到沿路的地面從滿是坑洞,到出來四腳亭時,平坦舒適的道路,明亮的路燈,整潔的街區,我頓時知道為何瑞芳人雖然感覺被板橋遺棄,卻也沒有與基隆合併的強大動力。

所以,基隆要把自己做的更好,同時也要有為整個東北角規劃出宏觀方向的格局,才能為東北角整併的未來做出好的準備。

這才是積極為基隆這艘破爛不堪的小船,重整再發的作為。而不是找一艘「臺北號」大船拖吊著往前走。這就有如那些把臺灣敗壞不堪的同時,也不斷吹捧中国如何了不起的人一樣,把臺灣弄爛了,再說中国很好,所以統一吧。

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臺灣必須要自己站起來,才有未來。而基隆,也必須要自己站起來。基隆需要的,不是來自政商勾結的腐敗地方政客、或是不懂城市需求,不懂文化創意,臺北觀點的政客,基隆需要的,是更好的地方政治,更多願意回來駐點的年輕創業者、藝術家、文創工作者、創新研發的人才。

基隆人,回來吧。別等他們把基隆弄好了才考慮回來,因為他們不可能把基隆做好的,基隆需要你回來才會好,這才是唯一阻止他們的方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