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語片】獨立自主的台灣,318運動總標竿

友善列印版本
2013年6月經濟部的一場服貿協議完成簽署記者會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與會,肯定政府為電子商務爭取商機,對服貿將衝擊台灣產業與就業的質疑不以為然,認為對岸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給台灣更大的機會,台灣各人與企業是舞台太小,並不是志氣小云云。
 
圖片來源:網路
 
台灣人志氣小還是志氣大,詹宏志在大約半年前參加一場台灣消費趨勢與生活型態趨勢研究發表會時,倒是有不一樣的觀察。他說近年來景氣不好,市場壞消息不斷,台灣人的價值觀開始變化,想到的不是變成最成功的人,或改善社會問題,人生目標呈現微型化,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狀況微量和局部的改善,而非總體的改變。
 
對於一位「趨勢專家」而言,志氣大時有服貿大舞台商機,志氣小時有「新知足經濟時代」商機,原本就是現代社會發展現象的多元解讀,不足為奇,在此要點出的是,不管志氣是大還是小,人生目標是微型化還是膨風化,背後如一的是台灣在地質素的壓抑,本土意識的退隱。
 
無論是叱吒商場的豪情,抑或小確幸的微幸福,都欠缺台灣文化基底,也許根本志不在此。
 
這可以《KANO》監製魏德聖導演,給佔領立院行動同學的一封信裡的憂心做為對照:「我們可不可以不要只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喪失心理上的歸屬?可不可以不要只為了賺大錢,而被迫將這裡原生的美好徹底破壞,失去了原本的臉孔?」
 
「我害怕以後沒辦法再聽見屬於自己土地的歌謠。害怕以後沒人再說屬於自己土地的故事。害怕以後再也聞不到屬於自己土地的味道。」
 
魏導訴諸的邊界很清楚:「自己的土地」,一種「心理的歸屬」和「原生的美好」,既非氣勢奪人,亦非謹小慎微、而是有根有底的台灣集體意識。
 
這樣的邊界與根底所打造的台灣國族情懷,形塑出魏導所代表的新世紀台片,一方面傳承自詹宏志參與的新電影浪潮,同時也是大步超越新電影的跳躍式進展。
 
詹宏志執筆的1987年新電影「另一種電影」宣言,宣示和先前台灣電影內涵和美學的割裂,創造出打入國際各大影展的藝術名聲,卻和台灣廣大庶民觀眾日益舒離,難以振衰起敝。
 
究其實,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另一種電影而已,而是具有明確邊界和基底的民族文化電影,20年後終於在新電影代表人物楊德昌的傳人魏導的作品《海角七號》(2008)開花結果,開啟了延續至今KANO台片的新新浪潮。
 
看了KANO的占領立法院學生們,也可以試著來體認,318運動做為為反中國殖民、反民主獨裁、反社會剝削的三合一運動,其中的中國因素危害台灣國族主體的領頭關鍵角色,承載著台灣反抗傳統的深厚淵源,別怕被說成染綠,別怕被說成反中,一個獨立自主的台灣的堂皇升起,原本就是318運動的精神總標竿。
 
在這樣的精神總指揮下,傾中媚中政權能不退散?
 
能冀望這樣的政權來監督台/中協議?
 
唯根除中囯党政府,別無他途。
 
這才是318運動,真正的退場機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