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用靈魂闖蕩地獄的音樂天使──艾美.懷絲

友善列印版本

Amy Winehouse - Back To Black

2011年7月23日,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被發現在倫敦的住所中死亡,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為酒駕限制的5倍。至今,十年過去了,仍有許多人緬懷她那低沈、充滿磁性的歌聲,也認同她英國近代最重要女歌手之一的地位;短短27年便快速殞落的一生,她的耽溺、她的悲傷、她那華麗如魅的種種,都已經成為一份傳奇。

艾美.懷絲(本名:Amy Jade Winehouse)於1983年9月14日出生在英國倫敦南門地區的一個平凡的藍領階級家庭裡,有著俄羅斯與波蘭的猶太血統;她的母親有些親戚是專業爵士樂手,就此啟蒙了她對爵士樂的喜好,父親也常哼唱Frank Sinatra的歌曲給她聽。她從小便展露音樂與演藝天份,9歲時在祖母的慧眼建議下進入戲劇學校,開始練習聲樂和學跳踢踏舞;但她的叛逆天性也早早顯露,曾有傳言說她因為穿鼻環而被學校開除。

Amy Winehouse -You Sent Me Flying / Cherry

後來艾美.懷絲步上音樂之路,在當地一個叫做Bolsha Band的樂團中唱歌,到 2000年7月更成為國家青年爵士樂團(National Youth Jazz Orchestra)的首席女歌手;靈魂樂歌手泰勒•詹姆士(Tyler James)是艾美從戲劇學校便開始熟識的好友,他展開音樂事業的同時,也拉了艾美一把,將她的歌唱示範帶給了一位唱片公司的A&R人員,這促使她在2002年加入Simon Fuller的 19 Management經紀公司,在Cobden俱樂部等地擔任爵士樂駐場歌手的同時,也在經紀公司中尋求發展。

後來,Island 唱片公司的藝人經理Darcus Beese聽到了她的演唱,大為驚艷之下決定與她簽約,但卻也花了好幾個月才找出她究竟是誰;但此時艾美.懷絲已經在EMI唱片錄製了幾首歌、並簽下了發行合約,並與製作人Salaam Remi締結合作關係。

Amy Winehouse - Intro / Stronger Than Me - Frank

但Beese不因此放棄,把艾美.懷絲介紹給他的老闆Nick Gatfield認識,他果然也對艾美.懷絲的聲音大為讚賞,並認為這是一種非典型、全新的聲音。因此,懷絲終於與 Island 唱片簽約,並在2003年10月20日發行了《Frank》專輯。同時向童年時期聽父親唱的Frank Sinatra致敬、又取其「率真」的意義,這張專輯中的13首歌曲,除了兩首翻唱曲之外,其他全部都是由懷絲親自與他人合寫而成;專輯一出立刻備受讚譽,從音樂到歌詞均有好評,首支單曲"Stronger Than Me"便充分顯現出艾美.懷絲高亢有力的歌聲,也被認為可媲美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梅西.葛雷(Macy Gray)、黛娜.華盛頓(Dinah Washington)等女歌手。

專輯在2004年入圍英國音樂獎的「英國獨唱女藝人」("British Female Solo Artist")、「英國都會演出」("British Urban Act")等獎項,入圍當年水星獎,銷售上也獲得白金盤殊榮。在這一年,艾美.懷絲受邀參加蒙特婁國際爵士音樂節等多個重要爵士音樂節,其他單曲"Take the Box"、 "In My Bed"、"You Sent Me Flying" 、 "Pumps"、"Help Yourself"等也多有好評。

Amy Winehouse - Take The Box – Frank

Amy Winehouse - Help Yourself – Frank

Amy Winehouse - In My Bed

然而,艾美.懷絲卻認為,這張由Salaam Remi和她一起製作的專輯,仍受到唱片公司太多干預,包括混音方式、單曲挑選等,因此她將興趣轉至1950、 1960年代的女孩團體風格上,雇用了還來自紐約音樂人Sharon Jones的樂團the Dap-Kings,在2006年十月底推出了《Back to Black》專輯。這張專輯由Salaam Remi音樂人、錄音工程師兼電台主持人Mark Ronson共同製作;專輯推出前,艾美.懷絲便利用官方網站開始宣傳,並推出未發行過的歌曲片段。

這張專輯發行後,在2007年1月的英國專輯排行榜爬到冠軍的地位,並蟬聯兩星期,隨後略有下降,但在二月又回歸寶座。在美國也在告示牌專輯榜中排名第七,使得艾美.懷絲成為真正揚名國際的巨星。

Amy Winehouse – Rehab

Amy Winehouse - You Know I'm No Good

Amy Winehouse - Love Is A Losing Game

"Rehab"、"You Know I'm No Good"、 "Back to Black"都是這張專輯中的熱門歌曲,由 Mark Ronson製作的”Rehab”引入1940年靈魂樂的風格,卻充滿21世紀的新鮮感,艾美.懷絲的歌聲有趣、撩人、略帶瘋狂卻又充滿自信,在英美均登上單曲榜前十名,也被《時代雜誌》封為「2007年最佳歌曲」。“You Know I'm No Good”在英國專輯榜排名第18;專輯同名曲”Back to Black”2007年4月在英國發行後最高曾達25位,但在歐陸各地卻更受歡迎,並且持續發酵,在隔年3月便晉入英國21世紀以來銷售前十名的專輯之一,後來成為2008年全球銷售最佳專輯的第七名。

Amy Winehouse - Just Friends

艾美.懷絲這張《Back to Black》是極為特殊的一張作品;古老的爵士/靈魂傳統,加上復古的流行氛圍,卻融入了毫不拖泥帶水的新世紀時代感。她的嗓音辨識度極高,強而有力、轉圜自如、性格十足,歌曲中盪漾的情愫與其說是性感撩人,不如說是充滿自信與享受的歡愉感。她以1950年代女團為藍本打造自己的造型,做出如蜂窩般的高聳髮型、如Ronette’s的埃及女王眼妝加強版,以及滿身的刺青,更強化了她的叛逆個性,打造出一種不同於其他天后、歌姬的黑暗女神形象。

在《Back to Black》發行後,艾美.懷絲聲名大噪,各種演藝活動也隨之而來,與搖滾天王Mick Jaggar等人共同巡迴演出、參與各種大大小小的音樂節、跨爵士與流行兩界;但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她的心理緊繃程度也不斷上升,據聞從小便有憂鬱症傾向的她,在面對混亂的戀愛關係時,選擇開始使用違禁藥品來維持自己的精神;她的心理醫生表示,她在2008年開始戒斷藥物,但也改為大量飲酒,用酒精來麻痺自己的憂傷與苦痛。

她和Fielder-Civil的婚姻也在毒品、暴力之中翻騰滾動;糾葛不清,她也多次因毒品問題與暴力毆打他人而出入法庭。艾美•懷絲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1年7月20日於倫敦的圓屋劇場(Roundhouse),她的乾女兒Dionne Bromfield在台上與the Wanted樂團合唱"Mama Said",艾美.懷絲在舞台上驚喜現身加以支持。

艾美.懷絲混亂的人生就在2011年7月23日驟然畫下句點;她的保鏢說,之前她便略有飲酒、帶有醉意,在死亡當天凌晨兩點還在聽音樂、看電視並開懷大笑,但直到隔天下午,他們仍無法喚醒躺在床上的她,這才發現她已經沒有了呼吸和脈搏,之後不久便由倫敦市警察局證實了她的死亡。驗屍官的鑑定顯示,懷絲死亡時的血液酒精濃度為0.416%,超過合法酒後駕駛限制的5倍。驗屍官認為「如此致命的濃度可能導致了她的意外猝死」。

艾美.懷絲過世後,Island唱片公司在2011年12月發行了一張《Lioness: Hidden Treasures》的合輯,其中收錄有未發行的歌曲、翻唱曲、示範帶等,由她長久以來的合作夥伴Mark Ronson、Salaam Remi 還有她的家人進行選曲。首隻單曲便是與老牌歌星Tony Bennett二重唱的"Body and Soul",收錄在Tony Bennett的 《Duets II》專輯中。第二支單曲"Our Day Will Come"發行後,更獲得BBC Radio 2 入選為「每週唱片」。這張專輯甫於英國專輯榜亮相,便登上冠軍寶座,創下她音樂生涯中最高的首週銷售量;在美國也登上告示牌專輯榜第五位,成為她首張於美國銷量最高的專輯。

Tony Bennett, Amy Winehouse - Body and Soul (from Duets II: The Great Performances)

Amy Winehouse - Our Day Will Come: Amy Winehouse Tribute

艾美.懷絲的人生落幕了。她的父母都各自出版了對女兒的回憶錄,2015年,英國導演Asif Kapadia執導的紀錄片《艾美懷絲》(Amy)也記錄了她的生平、事業的成功、愛情的曲折、身陷毒品的折磨以及最後的酗酒過度導致的身亡,並獲得隔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2018年,另一由Jeremy Marre執導的BBC紀錄片《Amy Winehouse: Back to Black》則把重點放在她的第二張專輯《Back to Black》上,敘述了這張成功專輯背後,艾美.懷絲所面對的身心掙扎、製作專輯的過程等等。

高聳復古髮型、滿身的刺青、顯眼的美人痣、誇張的眼線眼妝、自信滿滿的表情;這些「壞女孩」的形象,其實掩蓋不了艾美.懷絲每一次登上舞台前的緊張與恐懼;數次舞台上的問題,使她壓力日漸龐大,對愛情的渴求與不順遂,更加重了她對藥物與酒精的依賴,以及神經性暴食症等多種身心疾病。

而她短暫卻璀璨的一生、以及諸多搖滾樂手因藥物酒精而在27歲過世的傳說,都只有更令人唏噓;對於她的死,我們除了忍不住要想像假如她活了下來、繼續創作,會對樂壇有什麼樣的影響,更忍不住要想像,身為一個公眾人物,所承受的競爭、精神壓力,究竟會讓人步入何等地獄;而這樣的悲劇,即使懇切祈求,未來,似乎還是會有發生的可能?

Amy Winehouse - Tears Dry On Their Own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