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想】原來越南人才是龍的傳人!?

友善列印版本

許多人都以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但其實,「龍的傳人」不過是音樂人「侯德建」於1980年發行的音樂專輯名稱。真正有「龍的傳人」的民間傳說的民族卻是周遭的越南人。

中國在封建時期,龍是皇帝的專屬,只有皇帝才算龍的子孫。一般中國民眾只能被「魚肉鄉民」宰割,哪有資格當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不過是在過去黨國體制及大中國意識下被建構出來的當代政治神話罷了。若檢視中國的「盤古開天」起源傳說,其內容與龍完全沒關係。怎會突然變成龍的傳人?

相形之下,越南自古以來即有「龍子仙孫」(Con Rồng cháu Tiên)的民間傳說。傳說中龍種的「貉龍君」 (Lạc Long Quan)娶仙女「甌姬」 (Âu Cơ)後生下一百個孩子。由於貉龍君習慣住海裡,50個孩子隨父親往海邊發展,另外50個則隨母親住在山區。這一百個孩子就是越南各個民族的起源。

越南學者陳玉添教授在其專書《探索越南文化本色》裡指出:龍不是越南皇帝貴族獨有的靈物。即使是在鄉下各地也隨處可見龍的圖騰出現在眾人的生活當中。譬如,北寧省的亭榜鄉亭共有500多條龍的圖形。越南的龍和村民們一同平凡地生活,也會懷孕並生下一群一群小龍,尤其是也會乖乖地讓越南鄉村裡穿著裙子、圍著肚兜的女人騎著跳舞。

龍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與特徵也不一樣。陳玉添指出,遠古雄王時代的龍仍很像其本體的鱷魚。李朝的龍(下圖a)則變成鱷魚和蛇的結合,身長彎曲,代表社會的平穩;長著濃密的毛髮,口含珍珠,代表豪華、高貴;龍的全身顯出柔軟、賢良的樣子。陳朝的龍(下圖b)輕輕鬆鬆地彎曲著,代表時代的活潑與發展。胡朝的龍(下圖c)外型胖胖的,代表充足、勇敢。黎朝的龍(下圖d)爪子彎折、樣子兇猛,從此可以辯識出越南社會已經走向一個完全嶄新的階段——中華文化深入最強、儒教成為國教的這個階段。莫朝的龍(下圖e)則隨意彎曲、糾纏,這正是混亂、分離、矛盾不斷的時代的樣貌。阮朝的龍(下圖f)恢復兇猛的外型,它代表儒教再度恢復成為越南國教地位。

至於龍的形象與概念是源自哪裡呢?不少學者指出「龍」源自東南亞的百越文化,後來才被中國人接受與普及化。俄羅斯的學者D.V.Deopik、Ja.V.Chesnov及越南學者陳玉添、範揮通、陶維英等人都如此主張。

陳玉添指出,龍是集合鱷魚(頭、鱗、腳) 與蛇 (長身) 的特點組合而成,充分表現農業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徵,即是綜合與靈活。古代越南為農業社會。農業居民偏重感情而愛好和諧,因此把惡毒的鱷魚變成善良、高貴的龍。龍還是表現農業文化的水與火、水與天等對立概念 (從水中誕生後飛到天上且噴出水來) ,甚至無翅膀也能直飛上天。越南人民相信鱷魚在長年修行後得到正果的那天就會變成龍而飛上天空。

越南位處熱帶地區,境內有無數的沼澤、湖泊與森林,這些剛好都是鱷魚與蛇的棲息地。古代華夏人來到百越地區,第一次見到鱷魚時常被其兇猛外型嚇到。古書裡常以「蛟」或「蛟龍」來稱呼鱷魚,可見龍的最初原型與鱷魚有關。在越南的東山文化考古遺址裡仍可發現不少刻有 “龍的原型” 鱷魚的圖像。當龍的概念被普及化之後,人們對龍的想像也越來越豐富與多元,才形成當今的龍的形象。

許慎《說文解字》紀錄:

: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蛟去。从虫交聲。」意即蛟為龍之一種,換言之,鱷魚為龍之一種。

淮南子》《原道訓》紀錄:「夫萍樹根于水,木樹根於土,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蛟龍水居,虎豹山處,天地之性也。」

漢書》(卷六至卷七) 紀錄:

「張晏曰嚴故越人降為歸襄侯越人於水中負人船又有蛟龍之害故置戈於船下因以為名也……自尋垣壇霆親射江申攫之師古曰許慎云龍屬也郭璞說其狀云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卯生子如甲四斛搜能吞人也」。

漢書》《地理志下》紀錄:

「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後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臣服請平。後用范蠡、大夫種計,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後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於楚。後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云。」

來自北方的華夏人接受南方百越的蛟龍的概念後,才逐漸發展出各種龍的形象。龍因有其兇猛的原型及不凡的特性,最後變成中國皇帝專屬的龍。新中國建立之後,因不再有皇帝,龍才逐漸被民眾使用。二戰後中國分裂成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龍又被政治化塑造成兩岸同屬龍的傳人以訴求民族的大一統。其實,中國人相不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是中國人自己的主觀認同,是中國的家務事。但是,中國人無權干涉其他民族是否為龍的傳人,也無權認定龍是中國人的專屬圖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