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被困在制度和流程裡?是因為忘了免錢而強大的工具?──《大學的藝術》之十八

友善列印版本

前一篇文章中,我建議大學校長們找時間旁聽校內課程,並且撰寫「學記」,為「品味教育」興起風氣,讓人才培育的品質有所提升。有些人可能還是疑惑:校長寫了學記,要印行在什麼刊物上給別人看?預算、人力哪裡來?要多少資源,才能讓校長一個人品味對群體造成顯著的影響?

校長們也可能為難:有各種行政、規範、法律的限制,校園中有各種分工和組織上的界限,大學之中更是有大量的山頭、派系,校長難以指揮,資源(就是預算,就是錢)少而且分散,根本什麼事都做不來啊⋯⋯。曾經有國立大學副校長和我說起學校多難管──他甚至叫不動資深工友。

沒錯,這些限制和困局都存在。但是若眼前只有資源限制、運作僵化,都是因為只看到體制內。在體制內生活久了的人,會以為體制內就是世界的全部,錯了,大錯特錯。現在,體制外有大量的工具與機制,幫你發掘問題、組織群體、擴散想法、造成改變⋯⋯。

所有大學校長在體制外最強大的資源,就是你本人的臉書帳號,學校官方的臉書帳號。

高舉旗幟:免費工具,不用嗎?

在2015年1月5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各校的粉絲頁有多少個讚?最近三篇文章,有幾個轉貼,幾個讚?

學校

粉絲頁讚數

最近三篇文章的轉錄數/按數

政大

26,118

0/29

0/33

0/43

台大

35,321

0/18

0/45

0/68

成大

找不到官方粉絲頁

清大

11,310

2/24

5/35

0/22

哈佛

4,380,707

198/2943

3059/11933

813/4074

劍橋

1,456,179

99/618

223/4964

158/1586

我們來做個比較吧,在同一個時間點,謝宇程個人專欄【學與業壯遊】的情況如何呢?

 

粉絲頁讚數

最近三篇文章的轉錄數/按數/觸及人數

學與業壯遊

9,097

36/97/13126

80/274/31021

14/36/5163

 

目前看來,謝宇程為他自己的小小事業打造的粉絲頁,按讚人數追上哈佛劍橋那是不用奢想,還遠比台政兩校少,但逼近清大。謝宇程小小的寫作事業,單透過【學與業壯遊】粉絲頁為管道,一次就可以觸及數千到數萬不等的人數。

沒有任何機構作靠山,沒有任何頭銜,還常常寫太嚴肅文章的謝宇程,觸及率是如此;我們可以想,如果各大學校長擅加經營各學校的官方粉絲頁,產生數十倍的效果,並不誇張。

在網路上,我們會點閱、按讚、分享那些我們認同的內容。但是各學校的粉絲頁貼出來的,都是活動訊息、得獎成果發表,這些訊息,校長們、教授們,系主任們都沒有想轉貼,為什麼要公關/行銷人員(臉書經營者)來貼這樣的訊息?到底有沒有任何的教育、經營、品牌策略在背後?

各大學的品牌價值早就存在,群眾早就準備好,和校友之間是很強的連結線,現在只缺一個向心力,一個吸引群眾內聚的原因。在我來看,校長提出改善人才培育的決心,找方向和共識,正是一個內聚的契機。

校長們可以試試看,把所寫的「學記」刊在學校官方帳號,你可以看看會不會引發關注、討論、轉載。如果你可以一定頻率地做這件事(每星期一次、兩星期一次),不出半年,會有不少學生,教授,校友注意到,你在做一件不一樣的事,你真的在關心人才培育的品質。

然後,你可以開始慢慢收網,仍然,用免費的方式。

自願聚集:把雪球滾下山坡

當校長已經讓一些人注意到你真的有意願關心長期、實質的改善,這時候可以發出這樣的一則貼文:「校長計畫辦個聚會,討論學校過去教育的得失,以及未來的方向,歡迎大家報名,無論教授、學生、校友、關心這所學校的人都歡迎填表,我們會選擇合適的人再通知邀請。」在報名表格中,可以讓有意願參與的人填入真實身分,並且填寫他的初步想法。從這些資訊,你可以知道誰該邀請參加。

在聚會中聚焦討論兩件事情就好:一、你對學校培養人才的成果,有什麼經驗及想法?二、對於未來培養人才的方式,有什麼建言或計畫?這樣的活動,不用豪華,不妨簡易,連餐錢都可以讓參與者自付。校長當主持人,控制時間,偶爾稍微拉出時間討論。

校長不必急著作出決議,不必急著實現或行動,甚至不必否定其中不合實際的想法。你只要公開會議的記錄,再拋一些問題,它會繼續在臉書上傳遞和發酵。繼續有人提出意見,甚至正反交鋒。你繼續邀人參與會談,一個月一次,或一季一次,會有愈來愈多人想參加,於是更可以篩選,讓更適合的人參加。

漸漸地,有些事自然會發生──有人自願要去把某些事做好,有些人會去聯繫可以把事情做好的人,或是一起想出能把事情做好的方法。聚會後勢必將衍生許多結合資源、擬定計畫、開啟行動的會議。

當有夠多的人想參加會議,校長可以開放讓熱心的系主任、院長,召開類似的討論聚會。不必強迫,不必命令,會有人自願,校長該做的,就是偶爾到場致意支持──校長本人就是重要的資源。

不可能每一個人都響應號召,也許大多數人都不會。但是只要少部分願意行動的人,就足以創造改變,改變風氣,改變對談的方式,改變彼此的關係,最後終會改變行動和制度。

改變,總是這樣發生的

不會一朝一夕就出現改變,但這樣做,我相信兩年左右會開始看到效果,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基於自願,基於追求更好的願望,有所改變,和發起計畫。校長不用到處奮戰,但要讓更多人開始為自己奮戰,校長要做的是支持他們。

我相信這件事,是因為那是我過去三年的體會。我就是靠寫出我的想法,傳播我認為值得更多人知道的知識和經歷,得到許多的支持,無論是友誼、尊重、訪問機會、合作機會,許多人看到我做的事,有所認同,都主動積極的幫助我。

預算、獎懲、制度⋯⋯當然有它們的力量,但這不是讓事情發生的唯一方式。許多人都在等待一個機會,做些事情讓自己、讓群體更好,他們已經等很久了,只欠有人給他們機會發聲、讓他們彼此支持協作,事情就會發生。

永遠不要以為一小群執著的人不可能帶來改變,所有的改變總是這麼發生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