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長大了──再論新北投車站回鄉的意義

友善列印版本

新北投車站重組選址第三次公民會議上週日火爆收場,如因而演成「乾脆不要回來」、「回家也是假的」,對立心結比任何方案都傷害北投,以及車站。過去北投纜車的高度爭議都仍是理性自制,絕不在公開場合用激烈言詞互相傷害,車站返鄉這件美好的事,誰能不能任另其走向互相毀滅。

首先,重組選址絕非「古蹟保存v.s開發拆遷」之對決,因為並無任何開發或道路計畫逼迫車站讓位。當年車站離鄉,原址一大片空地保留了26年,還劃定公園擴大綠帶,就是盼著車站有一天要回家,這也是文史及社區團體長期論述的實踐結果,否則如此精華的土地早已變更;因夢想未盡,過去沒有棄守開發,未來也不會。身為知識份子與文化工作者的我們,萬萬勿以錯置的命題引導社會認知。

其次,車站的「物質形體」沒有改變,但她回家後要盛裝的「認同情感」何止千百倍於過往?26年前她就只是車站,每天的進出人數、停留時間都有限,甚至出站後誰會多看她一眼?當年喜新厭舊吝於咀嚼感情,以致車站任意賣到彰化多年後才覺醒。回家後的車站長大了:她不止要吸引在地人、全國人,這份愛與驕傲更要宣揚國際,未來車站內外你我駐足漫步、攝影繪圖、吟遊頌情、導覽教學…,她不會只是個車站,絕對要有比26年前更大的吞吐空間。簡單地說,正因我們會還給她這麼多的愛,車站的「精神形體」變得巨大,擠在原來的位置、被高樓和道路夾著,獲得了歷史真實,卻像是硬要她纏足。女兒長大回家,舊的床睡不下了,能否讓她換個大房間?

或有志者盼藉車站重回原址的動能搖撼現狀,引領交通甚至新北投捷運的通盤改造,或以設計之都的遠見提倡地方空間重構。但城市設計非僅紙上作畫,是社會設計與運動實踐。誠實自問,要集結多大的社會能量才能挪動捷運?哪怕只是一面站前牌樓?車站的「真實原址」有達1/2的面積突出於道路上,人車交織是交通問題,也是人的問題。當年社區反對北投纜車,無論如何我不相信有何手段可解決衍生的交通難題,同樣的,以原址方案面臨更複雜的空間情境,今日我也難輕信誰能實踐出完美的人車空間設計。

二十年前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面對纜車計畫真實威脅,催逼著社區共同去思考、運動,以開創的論述實踐形構溫泉地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迄今我們仍緩步縫補曾在酒色中陷落半世紀的溫柔鄉。新北投火車站返鄉,社區要挑戰與創造的,應是幾番重組的老車站,即使不在原址,即使只存一根木樑是原件,她該不該是古蹟?倘若古蹟之終極目的,是要永久保護我們所愛,那麼裝滿了地方的記憶、愛與認同的車站,站在原址就看得到新址、原始材料形體、考究重組工藝、真實溢滿的愛、舉世傲人的美麗故事,要保存給後人繼續愛她一百年,誰說她不夠格有個古蹟之名?

註:拙作《百年車站、新生古蹟——論新北投火車站選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