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自然獨之三:被遺忘的光復和被抗爭的九七

友善列印版本

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以後,很長的時間,每年10月25日紀念光復節便是國民黨重要的慶典,每逢光復慶典便要唱台灣光復歌,歌詞有這樣的句子: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

歌詞儘管肉麻,卻正正經經地表明了「台灣光復」是專制時期,國民黨統治神話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神話在2000遇到了打擊,民進黨政府在工時往周休2日調整時,把它排除在國定假日之外,這不稀奇,稀奇的是國民黨佔多數的國會居然也通過了。一般的看法是,很明顯的,這表示歷時10年的民主化對國民黨神話有多麼大的衝擊。

光復節要到馬總統上台才重新受到重視。但是他知道,他不能照搬兩蔣的光復神話,他必須重建光復論述。兩蔣的光復神話的核心精神,在台灣光復歌中表達得很清楚:國民黨是拯救台灣的「真爹娘」,國民黨和台灣是主從關係。

至於馬總統的論述,依他自己說的,是要建立國民黨和台灣的「連結關係」,那麼,依邏輯,這便是兩國主體間的「對等」關係了。這很有趣,可以說,這是在無法維持他在參加極右愛盟時採取的「國民黨為主,台灣為從」的關係,又要避免落入所謂「台灣國民黨」的「台灣為主,國民黨為從」的關係時的一個選擇。

然而,隨著台灣主體意識日益深化,他這一個「國民黨不自限於台灣」的論述,愈來愈空洞,光復節終於愈被社會遺忘,到今年,竟連馬總統對於紀念光復節都意興闌珊了。

就在台灣的10/25光復日,年復一年地被遺忘時;香港7/1,97回歸日的群眾活動卻年復一年愈加熾熱。不過,熾熱並非心懷回歸祖國,而是抗議回歸,抗議回歸後的北京統治,抗議回歸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一切生活的不適應。

不適應,是的;而且這個不適應還因為中港經濟愈整合,雙方人民愈往來密切而愈嚴重。

中、港間,和中、台間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岐異,這是大家都同意的。統派人士認為,面對岐異追求統一最好的策略就是學德、法兩國,從增強人民文化社會經濟往來開始,從社會經濟的整合再進一步走向政治的整合。然而,這個在歐洲行得通的方法,在中、港間,和中、台間走起來卻適得其反。

在香港,今天令北京頭痛的民主派,原來絕大多數都是大統派,但是天安門事件後,他們愈接近97就愈覺得和北京不對頭,一旦97年71真的到了時,他們舉行了遊行,不是為了慶祝,而是抗議,一開始,97年的抗議遊行規模小得很,才三兩千人,此後幾年甚至愈遊行人愈少,2003遇到SARS和23條事件人數才爆增。也正好在2003年,雙方簽下了CEPA,從此正式進入「更緊密關係」,自此,71遊行規模就再也小不下來了,2011年21萬,2012年40萬,2113年43萬,2014年更達到51萬!

人數驚人還在其次,真正令北京吃驚且擔心的是支撐這個數字背後的人心,那就是香港人愈來愈強烈的香港人認同和愈來愈弱化的中國人認同。

從中英香港協議到97再到CEPA雙方是愈往來緊密愈,香港人和中國人的界線愈明,感覺愈來愈遙遠。奇怪嗎?其實台海兩岸又何嘗不是這樣?

光復節愈來愈被遺忘,當然是因為台灣認同取代了中國認同的結果,而台灣人認同變化得最飛快的時間正是台灣放棄老蔣「漢賊不兩立」和小蔣「三不政策」,而開始往來之後。其間,打頭陣的是中下階層的老兵,他們返鄉後霎時發現他竟已經變成了台灣人。此後台灣認同和台獨認同飛速上昇。

為什麼台灣光復節愈來愈被遺忘?又為什麼香港97愈來愈被抗議?都是因為認同的變遷。認同又為什麼會變遷?因為雙方往來愈密切。在往來之中,香港人、台灣人都「自然而然」地體認到雙方文化中的語言雖然相同,彼此間在生活,價值觀,世界觀等等卻都出現了文明的鴻溝,於是認同自然而然地轉變,獨立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自然獨」原來源自於彼此的往來,這真完全是熱衷於「以通促統」的人士和「防通促獨」的人士都始料未及的了。

感嘆「台灣主流社會何以對光復節無感?香港人為何抗議97」嗎?甚至憤憤不平嗎?不如正面面對這一個迄今看不出逆轉可能的大勢,重新規劃互相友善往來的未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