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 再平衡政策與太平島風雲 ──國小志大麻煩多(下)

友善列印版本

國共都把主張南海水域權利的依據儘量向更古老的「歷史」年代中去找,兩岸學者常做的是,在古籍,像三國的《南州異物志》,宋代的《諸蕃志》(1225 )、《夢梁錄》(1274)中去引經據典。這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事,因為這些雖然都記載了一些中國人在南海航行的經驗,但是那些記載內容,不只不能證明中國擁有南海,反而證明了中國不可能擁有南海。

古書中南海叫漲海、七洲洋,島群模模糊糊地有的叫萬里石塘,有的叫千里長沙。

如今南海海域和島嶼各國都在搶佔,但是中國古人面對漲海、七洲洋,看到萬里石塘、千里長沙是什麼心境呢?

先回頭看看《南州異物志》:「漲海,中淺而多磁石。」「磁石」是什麼?學者陳鴻瑜解釋是沒露出水面的暗沙、暗礁,「船隻碰到這些暗礁就擱淺遇難, 無法脫身,猶如磁石之吸附一般。」

再看《夢梁錄》:「過七洲洋⋯⋯風浪掀天,可畏尤甚,但海洋近山礁則水淺撞礁,必壞船,全憑南針,或有少差,即葬魚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崑崙。」

然後,《諸蕃志》:「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 床,渺茫無際⋯⋯晝夜守視唯謹,毫釐之差,生死繫焉。」

還有,《宋會要》:嘉定九年(1216 年)「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其洋或深或淺,水急礁多,舟 覆者十七八,絕無山岸。」

這些都把南海和上面的島礁描述得可怕萬分。說明了古時中國人出海對南海島礁只有害怕,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下南洋全繞道沿中南半島海岸而行,根本不可能登島佔領再由政府行使統治權的。陳鴻瑜就根據考證畫了一幅這樣的早期東西洋航海圖。

南海海城是這樣險惡,因此,一直要等到上個世紀初,日本南進殖民和海上航行技術上升再加上,礦業現代化三個條件齊聚之後才漸漸成為諸國爭奪之地。從此南海成為海航要衝,日本二戰時開始在太平島建置小型潛艇基地。等到二次大戰後,雖然因為漁船機動化了,所以像菲律賓開始有能力在中沙捕漁,但是聯合國一直到1968才公佈海域有豐富油氣儲藏,在公佈之前大家對這一大片海域仍然沒什麼重視。

雖然國民政府1946就接收了日本留下的南海島群,但是退守台灣之後,繼續佔有西、中、南沙對蔣介石的反攻大業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很快就撤出守軍了。至於中共,毛凙東恪守陸封國家的傳統,採取仍是向內陸全面後撤的大三線戰略,海域採取近岸防禦。

更有趣的是,一方面1970年代,海洋強國西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海洋政治上形成兩極對立的局面,海洋強國利益在於海洋自由航行海域自由利用,主張領海不應該擴張到12海哩,而後者利益在於擴大領海範圍,主張200海哩經濟水域以保護沿海利益,剛剛加入聯合國的中國基本上佔在發展中國家立場,由於發展中國家多勢眾,所以國際海洋公約的通過是他們的勝利,而美國成為少數到現在還沒批准公約的國家;另一方面,縱使1970年代後各濱南海國家紛紛爭佔島礁,中國卻除了攻佔西沙之外並沒有更大的興趣。瞭解中國南海政策,毛,周,鄧都淡化處理釣魚台是個側面:甚至對台港日爭執不休的東海的釣魚台都沒興趣,其背景為,1,中日處於建交及聯手抗蘇的蜜月期;2,中國當時是石油輸出國;3,國家仍牢守陸封國的精神。

中國一直到1994國際海洋公約生效前夕才開始重視南海。

1990年之前南海艦隊軍力遠遜於北洋艦隊,直到1990中期才改變過來。此後中國在南海對濱海各國施加力道愈來愈大,南海衝突頻頻發生。這時當南海各國搬出當年中國力挺弱國而通過的國際海洋公約中如200海哩經濟海域等規定,要和中國討論南海海域劃界時,已經成為強國的中國一口回絕。

和中國在南海發生衝突的濱海各國基本上都是弱小國家,爭執的出發點在於海洋資源:油氣開採權和漁撈。然而據美國能源資訊署,調查後指出南海油氣在近岸區域的確豐富,但是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這兩個多國爭相宣稱擁有主權的海域油氣蘊藏量其實不多。業界還認為在南沙群島並沒有石油,而天然氣也不到1千億立方尺;西沙群島的天然氣更少,也沒有石油。既然如此,那麼中國為什麼在南海咄咄逼人,還把南海定位為「中國的核心利益」非牢牢掌控不可,意義在哪裡?

關鍵是,1,為鞏固政權,借南海議題繃緊對周邊國家關係,強調「眾弱在美國撐腰之下欺凌中國」,中國必須立威才能反制眾國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抵制;2,認為中國貿易額已經世界第一,必須從陸封國成為海權國,保護海上航行安全經濟才能繼續成長。南海正是東亜最重要的航道,所以必須列為國家核心利益行使管轄權。

這兩個關鍵,前者繃緊對外關係來鞏固内部,是不少政權都會操作的策略,這策略中國把他落實在南海,可以說是對美國「亞大再平衡」策略的反制手法。

至於後者很明顯是一種「大國思維」,因為要控制國際航運要道,大國才有條件也才有必要。因此,美、日在這一點上完全和中國同樣高度地關切,也因此有尖銳的利益衝突;至於菲律賓、馬、甚至越南,這都不會是他在國家戰略規劃上能處理的問題。談到這裡,我們對國內專家學者普遍的說法:南海在國際戰略上的價值上太大了所以我們U形歷史水域主是一定要堅持到底,而太平島是南沙最大島嶼,更位居南海中心位置,對我國戰略上的價值更是非凡。

這套想法正是國小志氣大的經典。

由於海權論大師馬漢有個以夏威夷為例的重要論述:海權國應該在國際主要航道上控制一個樞紐位置的島嶼做軍事據點。

於是有學者、軍人借用來說明太平島和釣魚台的戰略價值。

這做法恐怕是對馬漢海權論的重大誤用。馬漢所說的那樣的海島必須有相當的陸地面積,又要港濶水深可以當做大型艦隊的基地才行。而太平島雖曾被日軍當潛艇基地,但島實在太小了,易攻難守,當做小型衝突的基地當然沒問題,在大規模海戰中當戰術側翼也可以,但是小國台灣,軍事遠程投射能力極有限,還要把1600公里海外的迷你島嶼當做戰略基地投注重兵防守,一旦戰爭發生,一定是個災難。

奇怪的是小國台灣有人這樣講也就罷了,中方也有人有類似說法,真奇怪。

但是無論如何,太平島戰略價值雖然不能過度高估,卻也不是沒有恰如其份的價值。而其價值往往隨着東亞戰勢大格局而有重大的幾次變動:

1,日本南進時曾先被當小型潛艇基地。

2,二次戰後初期被蔣介石認為毫無價值而撤軍棄守。

3,全球冷戰格局形成,美國為了強化島鍊圍堵,1954建議蔣介石重新派兵佔領。

4,冷戰後半期,美國聯中制蘇,國軍仍駐守,太平島卻已沒什麼戰略戰術意義。

5,民進黨執政後認為台灣是海洋國家,強化太平島軍事設施。

6,2008中國大國心態形成,以為海軍當從過去近岸防禦到當時的近海防禦再進一步突破島錬進入遠洋;同時,越南一直對大平島有野心,於是北京要求兩岸南海軍事合作,並希望台灣進一步強化太平島設施。若成局東亞戰略格局將依據北京的期待而大翻盤,馬總統不敢接招。

7,2010年後東亞島錬緊張急速升高,美國進行亞太再平衡策略,透過二軌也建議台灣強化太平島設施。馬總統並在太平島進行第一次小型軍事演習,很詭異的似乎中美都肯定。

目前東亞愈衝突太平島地位愈重要,但是,這建立在南海軍事衝突都節制在很小規模的基礎上。這一點台灣要有恰如其份的理解。無論如何,我們已經發現,太平島價值的浮沈和各國對台灣地緣價值的評價是同步連動的,當前,台灣的情勢相對妥當,但很重要的是,台灣做為小國必須能掌握到對小國來說妥當的分寸才能平安險中求。

 

系列文章:

【華山論劍】 中華民國國小志大麻煩多(上)
【華山論劍】 李顯龍:南海國際法解決──中華民國國小志大麻煩多(中)
【華山論劍】 再平衡政策與太平島風雲 ──國小志大麻煩多(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