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作者:河合雅司
出版日期:2018年1月1日
出版社:究竟

〈前言〉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沒進入狀況的人們

日本正處在少子高齡化社會,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正確了解實際狀況的人又有多少呢?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有機會接觸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地方首長與經濟界大老,但即便是對政策決定握有重大影響力的他們,對少子高齡化問題也缺乏正確的了解。

「少子化」看來是無法停止的。雖然因為育兒支援政策奏效,總生育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總數的推算值)多少獲得改善,但未來的出生人數卻無法增加(理由容後再述)。至於國家的「高齡化」,是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口日漸老去所造成的。

幾年後,包含東京在內,所有自治體的人口都會減少,甚至還有人認為日本可能會消失。現在已經不是為了部分自治體的人口增加或減少患得患失的時候了,我們必須更加正視全體人口減少的事實,並擬定長期政策。

「論壇」中不負責的討論

另一方面,在所謂的「論壇」中,沒抓到重點的人口對策也非常引人注目。「運用AI(人工智慧)或接受移民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就是典型的樂觀主張。

的確,透過機械化或移民的填補,或許多少可以應付當下人口不足的問題。但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在十幾年後,預估將會減少近1000萬人,不可能用機械或外國人取代所有的勞動力。

最近反思這些悲觀主義的論調也越來越多,設法用正面態度看待人口減少的問題,或許能讓不清楚現實的聽眾接受,譬如「人口減少是日本的機會」「人口減少反而是經濟成長的優勢」等等。

當然,確實有些國家即使邁向少子高齡化,經濟依然能夠成長。「雖然人口減少,但我們還是可以過著富足的生活;只要提高生產率、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從事附加價值更高的工作即可。如果能提升每位勞工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每個人的所得就會增加。」從短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論點的確能夠成立;我也認為提升勞動生產率很重要,並不打算否定這點。但無論人口是否減少,這都是我們的目標;而人口減少的問題,也不只是提升勞動生產率就能立刻解決的吧?

現在應該討論的是,人口的絕對數量劇減、高齡者激增將產生哪些弊病,而這些弊病又該如何應對。即使經濟持續成長,也絕對不可能遏止少子化或減緩高齡者激增的速度。

我們絕對不能靠著樂觀論述來逃避現實;即使是「不利的真相」,也必須面對,不能別開目光。

「寧靜危機」將侵蝕生活

想當然耳,在人口劇減的過程中,社會也不得不面臨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有時可能招致混亂。

如果重新整理我們亟需面對的課題,可以分成以下4點。第1點不用說,就是出生人數減少。第2點則是高齡者激增。第3點是伴隨著工作年齡人口(20至64歲)驟減而來的社會支撐者不足。第4點則是以上幾點交互作用下所帶來的人口減少。這幾點將對社會各層面帶來影響,因此我們首先必須了解這4個問題的真面目。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大量收集政府與政府相關機構公布的各種資料,試著進行仔細分析。後面的正文會再詳述,從分析中看見的日本未來圖像相當令人震驚。

人口減少帶來的日常變化微乎其微;就算要我指出「昨天和今天的差異」,我大概也沒辦法回答。因為不容易感受到影響,所以人們對此漠不關心。但這就是人口問題真正的難處:速度雖然緩慢,但卻實實在在地凌遲、侵蝕每位國民的生活。

我將這種狀況稱為「寧靜危機」。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人家戶超過三分之一。獨居的貧窮高齡者激增成為一大問題〉

日本的人口雖然逐漸減少,家戶數卻日益增加。根據社人研於2013年進行的《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總戶數將在2019年到達高峰,約5307萬戶,相對於2010年的總戶數5184萬戶,增加戶數多達123萬戶。但每戶的平均人口數則從2010年的2.42人持續減少;到了2035年,預計將減少到2.02人。接著,總戶數也將自2020年後開始下滑,預估2035年時將剩下4956萬戶。

為什麼人口數明明在減少,家戶數卻持續增加?

答案很簡單,因為一人家戶,也就是獨居戶變多了。日本的家庭形態,從「夫妻加上2名子女」成為標準家庭的時候開始,就逐漸有了很大的改變。

獨居者並非突然增加的。1995年時,一人家戶占總家戶數25.6%,這已經是很龐大的族群。到了2010年,一人家戶更是躍居各種家戶形態的第1名,比例高達32.4%,超越了由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戶數(占比為27.9%)。2015年的人口普查中,兩者的差距更加擴大,一人家戶占比增加到34.6%,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6.9%。

到了2022年時,1947年出生的首批團塊世代邁入了75歲,因丈夫去世而開始獨居的女性也將增多。換句話說,這年是「獨居戶」開始正式增加的年份,我們就稱為日本的「獨居社會」元年吧!

這般趨勢今後將會逐漸加速。《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推測,一人家戶的占比將在2035年達到37.2%;另一方面,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3.3%。但回過頭來看1980年的數據,兩者的比例分別是19.8%與42.1%,簡直和2035年完全相反。

「家庭」消滅的危機

「不與子女同住的高齡者變多」「未婚者增加」「離婚者增加」這3個原因乍看之下沒有交集,實際上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未婚或離婚而單身的年輕人,最後都將成為高齡者。單身的年輕世代變多,意味著將來的高齡獨居者也會增加。再加上結婚的年輕人日後也可能與配偶死別或離婚,使得「打從年輕便一直單身」的人將越來越多。如果不減少未婚或離婚的情況,日本將無可避免走向以獨居為主流的社會。而這也是「家庭」消滅的危機。「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單位」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成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衝擊最嚴重的將是社會保險制度,因為這個制度並沒有將獨居者的激增考慮進去。比方說在醫療與照護領域,政府的目標是充實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打造讓高齡者能在社區協助下繼續生活的社會,幫助高齡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邁向人生的終點。然而考量到現實問題,如果缺乏家庭支援,就不可能將重心從「醫院或安養機構的照護」,轉移到「居家醫療或居家照護」。

雖然內閣府也預估獨居的高齡男性將會增加,但這是個更棘手的問題。普遍來說,一直以來都把人生奉獻給公司的男性,年輕時並沒有參與地區社群的經驗,所以很多人雖然想在老後融入地區社群,卻很難馬上適應。

這些日益增多的高齡者,還有行動不便或遭到孤立的疑慮。即使身處需要照護的狀態,或是因病而動彈不得,身旁也不一定有家人可以幫忙。要是附近連商店都沒有、成為「購物難民」的話,更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輸血用血液有八成用在癌症等外科手術。血液不足甚至將使手術無法進行?!〉

不可遺忘的危機

前面提過,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其中一項疑慮就是「醫療瓦解」。2025年起,75歲以上高齡人口開始增加,醫療支出很可能跟著大幅增加,醫療保險破產與醫師不足都是隱憂,這在政府內部也是相當受到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除此之外,擋在我們前方的還有另一項不可遺忘的危機──手術與治療所需的輸血用血液不足。關於這點,討論的人雖然並不多,但或許代表問題也更嚴重。

事實上,根據預測,用血需求的高峰將落在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在這一年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據2012年日本紅十字會針對東京都進行的《輸血狀況調查》顯示,輸血用的血液製劑約有85%使用在50歲以上的患者。至於捐血的人,則約有76%未滿50歲。

如果以文字敘述方式說明輸血的情況,那就是目前為止,都是由16歲至39歲的年輕人負責提供血液給50歲以上的人口使用。可捐血的年齡為16至69歲,但少子化將使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2015年時,這個年齡層在總人口數的占比為67.4%,但到了2050年,預估將只剩下57.6%。尤其因為近年來年輕的捐血者減少,厚生勞動省與日本紅十字會等單位還因此針對20至39歲的年輕人發起推廣活動。

進行強化推廣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少子高齡化嚴重破壞了供需之間的平衡,要是再繼續發展下去,將導致使用血液製劑的患者人數持續增加,能捐血的年輕人卻逐漸減少。

甚至連醫院都到不了

提到輸血,我們多半會聯想到發生交通事故等緊急狀況時的手術。但實際上,外傷等情況所使用的輸血只占3.5%左右。

那麼各位知道其餘的血液用在那些地方嗎?

這些血液約有八成使用在癌症、心臟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也有分析顯示,其中約有40%的血液,使用於因抗癌藥物導致身體無法造血的癌症患者。有人說,日本每2人就有1人將罹患癌症,考慮到這點,推測輸血用血液的需求量將在邁入高齡社會後大幅提高。

話說回來,血液製劑的保存極為困難,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例如血小板製劑,採血後只能保存4天,無法趁著捐血年齡層人口數還很多的時候儲備;因此,只在一時之間增加捐血量並不是根本對策。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將捐血人數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那麼,今後輸血用的血液到底有多缺乏?根據日本紅十字會與東京都的推算,隨著高齡化等社會變遷,用血需求將在2027年邁入高峰,總計約需要545萬名捐血人。但反過來預測實際捐血人數,卻逐年持續遞減。假設2013年的各年齡層捐血率(各年齡層捐血者的總人數除以各年齡層人口)維持不變,到了2027年的總捐血數將只有459萬人,兩者相減之下,將不足86萬人。

如果想要彌補這樣的缺口,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根據日本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必須將各年齡層加總後的捐血率,從2015年的6.1%,提升到2027年的7.2%。若依年齡層來計算,20至49歲的捐血率,將分別須提高1.0至1.5個百分點。

各位或許會覺得不過就是提高1%左右而已,但2015年的捐血人數已較1994年減少了170萬人,從661萬人減少到491萬人,尤其是16至19歲捐血人數的下滑更是明顯,與大概只有10年前的七成。若考慮到捐血是靠善意支持的事業,不得不說1%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

簡單來說,捐血人數不足所導致的後果,就是連「去醫院就能得救」這種一直以來的常識都將不再適用。因為無論醫院裡有多能妙手回春的名醫、有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只要輸血用的血液不足,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治療。

「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不全然是因為輸血用血液不足,而是少子高齡化從各個角度粉碎國民對醫療的常識之故。

舉例來說,政府雖然想透過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承認新成立的醫學系等對策,來解決醫師不足的問題,但即使確保醫師人數,也不代表醫療體系就能順利運作。

因為隨著少子化的問題加劇,護理師、藥劑師、醫院事務員職務等都將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如果駕駛救護車、將病患送上擔架的救護技術員不夠,別說「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了,甚至連醫院也到不了。

正因為有建設醫院、開發藥品與醫療設備、運送藥品與設備,和製造救護車等在各崗位各司其職的人們,我們才能接受適當的醫療。希望各位都能牢牢記住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少子高齡化就是這樣趁著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一點一滴地破壞過去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