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黎智英要回來?

友善列印版本

周刊報導:已經打包回香港的黎智英,不僅決定不賣台灣紙媒,反而要重返台北媒體圈,親自督軍,還強調「落地生根,不賣!」
 

 
幾個月前,黎智英才紅著眼眶對員工說:「真的對不起,我要走了。這地方是你們的地方,你們真的要為這個地方繼續做下去,我要回家了,請繼續珍重。」
 
幾個月後,黎智英發現如意算盤打不通,不如斷尾求生,先賣賠錢貨壹電視,再關掉不賺錢的副產品,留住仍然賺錢的蘋果日報和壹週刊。在商言商,這是很合理的作法,只是對台灣的讀者和員工而言,情感上好像突然離你而去的愛人突然又要破鏡重圓,一時之間還有點難反應呢!
 
套用作家楊索的話:「太反高潮了,原本已擁抱、照相道再見,結果是賣了員工給對手,賣不成,現在要回來台灣,繼續朝夕相見,真想知道壹傳媒員工如今怎麼看黎智英?」
 
這句話點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個事實:黎智英不僅是商人,而且是香港商人。他已經明白告訴你,這是你們的地方。現在他要回來「落地生根」,其實要的只是賺錢貨。這次(再)落地,能落多久呢?黎智英當初不就是看衰平面媒體的成長,才搞電視的嗎?他還想著手機新聞呢!現在蘋果日報還賺錢,將來(如果)不賺了呢?黎智英會像《紐約時報》的老闆一樣,借錢來撐過報紙的寒冬嗎?
 
話又說回來,我們台灣人也不要度量太小,貶低了黎老闆「落地生根」的誠意。和香港比起來,台灣這個民主多元的開放社會,才是辦媒體的好地方。台灣人想辦媒體的不少,成功的人卻幾稀。黎老闆的經營策略,雖然也曾受學者與團體抨擊,但台灣人卻很買單,顯見黎佬依然有可取之處。成衣商人成功變為媒體商人,這個媒體在台灣的表現也遠比其他媒體亮眼,這不就是台灣人該檢討的問題嗎?台灣的電子媒體如此天花亂墜、平面媒體也極度枯燥乏味,這只能怪台灣人辦的媒體,就是無法更專業一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