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語片】:台片賀歲風

友善列印版本

小時候的電影記憶,地方小型電影院還遍佈全台的年代,全班(全校)校外教學在東港小鎮戲院看《英烈千秋》(1974)、《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等「愛(中)國」電影,「八百壯士一條心,十萬大軍不敢擋」,現在還很會唱。這部片當年在香港也很紅,林青霞獻國旗很熱血吧!

再來就是農曆新年在屏東市戲院看的香港「賀歲片」,像是成龍的動作片如《A計劃》(1983)等,當年尚未謀面的老婆在台北郊區地方戲院看了也很有印象,這位後來當了飽滿中國人的香港影星,曾幾何時很能統領台灣人南北心情呢!

再來才是台片新電影浪潮印象,不知道什麼因緣會去(高雄)看的《童年往事》(1985),中學階段告一段落的一個印記,阿媽帶著賢孫在回鄉路上耍芭樂,新電影的美學高峰,同時也迅速趨近其浪潮終點。

然後,經過了世紀末的一段蒼白之後,新世紀台灣人也開始流行看自家的本土賀歲片,上接1970年代「愛國片」,不過已換成了「愛台灣片」,拜年愛台合一,一些不爽當年愛中就大虧時下愛台的藍綠不沾鍋清流人士看了很是不順眼的。

包括今年的《大稻埕》,台片已連續5年登上賀歲檔期包括國內外電影的票房冠軍寶座,且部部破億,堪稱近年來台灣電影市場復甦的重要指標與推力。

台灣賀歲電影做為一種類型化商品,觀其取用本土社會文化題材和以台語為主要語言的風格訴求,在長期積累的社會心理需求層次上,凝聚為社會集體意識的一種通俗化和娛樂化表現。

看看《大稻埕》,就台灣論台灣,引發了直白訴求台灣國族意識的議論;就電影論電影,引發了台片市場的另一波熱潮;就歷史論歷史,引發了是否符合史實的激辯。

然而,最重要的,就台灣/電影/歷史來看,《大稻埕》就是新世紀台灣電影浪潮主幹「新台語片」的代表作品,上接《海角七號》,再來就是《KANO》。

對於近年「新台語片」主導台灣電影市場,不消說中國文化派不舒服,連部份台派人士也看不慣,說是消費台語或剝削本土什麽的,但不妨寬闊視之,其中實有深意。

台灣影歌史上,「新台語片」等同於「新台語歌」,兩者同時發端於1980年代初中影的新電影和夜市台語歌,然而後續發展強度不同,「新台語片」遲發近20年,也形成了台片影史低盪的巨大裂口。

最新台灣本土賀歲片《大稻埕》,向24年前的「新台語歌」《向前走》致敬,台灣電影消失的環節(missing link)已經浮現。

於是,從新電影到新台語歌再到新台語片,台片也有了風光賀歲的理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