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創刊70週年的南韓老報 如何讓人驚艷?

友善列印版本

上週,10月6日,首爾的報攤上,一家報紙的頭版,因極前衛的設計而顯得搶眼。放在桌上一看,還會讓人誤以為報紙真的放了東西。

報中登出一張印有報社名字的跑車,在草原中奔馳的相片,新聞標題寫著:「若無法找到共生之路 只剩共滅⋯⋯沒時間了」。

搶眼的是,一碗杯麵蓋住了圖文的一部分,還留下一些麵渣,左下有個御飯糰,右下又留下字跡寫著:寫著:「今天打工賺的薪資是49,000韓元,金英蘭法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我還有明天嗎?」

這是南韓老字號報紙《京鄉新聞》創刊70週年的特輯,請來南韓首屈一指、同時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天才設計師李帝錫操刀,製作出充滿後現代藝術的強烈震撼。

報社在第2版中,說明了設計要旨:「報紙代表日常生活,它是記錄歷史的草稿,同時也可能只是鋪在牆壁上、價值800韓元的簡單用品而已。蓋掉照片的那一餐,是要嘲弄譏笑大人世代的嚴肅,我們也要反問:『究竟有什麼比青年問題還要重要呢?』」

在其後頁面中,《京鄉》結合政治人物、學者與市民團體代表與民眾的問卷及民調結果,呈現出連串專題,包括青年世代對南韓社會「不平等」的怒吼、政府的失能,並介紹首爾市內越來越多的「定點抗爭活動」,製作成全版的「示威地圖」與報導;報社同時點出問題在「政治」上,國家需要有能包容所有國民意見的領導體制。

相較其他報社,《京鄉》一直很關注青年世代的問題。今年台灣大選後,《京鄉》製作了「地獄朝鮮」與「鬼島台灣」的比較專題,一度成為話題。

對海外讀者而言,講到南韓報紙,多數人可能只對「朝中東」三大報,或是進步色彩強烈的《韓民族新聞》有印象,成立於1946年的《京鄉新聞》則讓人感到陌生。

事實上,這家報紙在獨裁時期曾因勇於批判政權而數度被勒令停刊,而且獨家連連,包括被推翻的建國總統李承晚亡命夏威夷、勞工烈士全泰壹自焚,都是《京鄉》搶先取得消息,公開於世。

去年,《京鄉》獨家公開執政黨前國會議員生前的採訪錄音檔,接露政界收受賄絡的醜聞,迫使牽連其中的國務總理李完九下台,震撼全國,

在韓戰爆發時,《京鄉》曾一度成為南韓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並在當時蘇聯控制的北韓境內販售。不同於現今的朝中東三大報,到1970年代中期為止,《京鄉》和《東亞日報》、《韓國日報》並列為南韓聲譽最好的且最暢銷的三大報紙。

但因為過度批判李承晚及朴正熙政權,京鄉新聞不僅數度被停刊,還發生社長被逮捕、報社遭強制出售給起亞集團的事件,全斗煥政變上任後,《京鄉》與MBC一同強制整併,成為軍政府的傳聲筒,淪為「官報」的《京鄉》,進入了黑暗期,聲譽開始下滑。

1987年南韓民主化後,《京鄉》成立了工會,報社一度被賣給韓國火藥集團(今韓華集團,就是生產香蕉牛奶與哈密瓜雪糕的「微笑牌」母公司),直到97年金融危機後,才脫離韓華集團,由自家職員持股經營,同時實施報社總編輯由員工直選的制度;京鄉就此脫離政府與財團控制,與《韓民族》成為南韓兩大進步派報刊。

歷經獨裁政權與財閥的蹂躪,實現獨立經營後,如今又碰上紙媒衰退,《京鄉》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發行量從80年代末期的90萬份衰退至現在的20萬份,記者薪資待遇也一度在全國大報中墊底;但這幾年,京鄉幾次嘗試在頭版上做出突破嘗試,希望能吸引世人更多目光。

2011年,《京鄉》在頭版上刊載了「記者倫理綱領」,作為創刊65週年的頭版,堅持自己獨立自主的路線。

記者倫理綱領

面對內部與外部個人或集團,以權力與財力等來威脅媒體自由的不當干涉,我們堅決抵制。

報導新聞時,我們尊重事實,只取捨與選擇正確資訊,並嚴正地維持客觀。

採訪新聞過程中,我們不會利用記者身分收取不當利益,同時也拒絕採訪對象私下提供特惠或服務。

採訪新聞過程中,我們通常會以正當方法取得資訊,不會炒作事件的紀錄與相關資料。

我們採訪活動中所取得的資訊,只以報導作為使用目的。

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會保護消息來源。

對錯誤的報導,我們會坦率承認並盡速修正。

在採訪過程與報導內容中,我們不會誘導地域、階級、宗教等集團間的矛盾,或去製造歧視。

我們不會為自家公司的銷售與廣告問題,而要求全體同仁做出損害記者品味的行為。

—勿忘初心—

不久後,南韓執政黨大國黨(新世界黨的前身)挾著人數優勢,在未經過政黨協商的情況下,強行通過韓美FTA決議案,《京鄉》在頭版上一舉將投下贊成票的151名國會議員頭像刊登出來,抨擊他們踐踏民主法治,成為報界代表作。

歷來兩次的國會選舉,《京鄉》的頭版也極為有趣。2012年選舉當天的頭版上,只蓋上了一顆投票章,下方寫著幾段文字:

「1861年,35歲的美國加州居民羅伯特,把票投給了林肯,奴隸得以獲得解放;1940年,住在英國倫敦的詹姆斯,70歲,將票投給了邱吉爾,二次世界大戰得以勝利告捷;1994年,南非開普敦的20歲少女珍妮,把手中的一票投給曼德拉,最後種族隔離政策被廢止。」

「不論李明博總統、三星的李健熙會長、安哲秀教授,還是藝人李孝利,大家手上都有相同一票,各自的財產、才能和地位,再怎麼不一樣,4018萬的南韓公民,人人平等。這就是民主。」

「為了營造所想要的世界,您把持著這不可或缺的力量。您可以改變歷史,請別放棄。投票,讓無聲者得以發聲。」

今年國會選舉,《京鄉》又展現極具創意的設計。報社一連畫出四個預想隔日選舉結果的頭版:

「明早您想收到什麼樣的報紙呢?」

「今天第20屆國會選舉 『四種腳本』⋯⋯明天報紙頭版,由您決定」

【左上】「新世界黨大勝⋯⋯在野陣營因首都圈分裂而慘敗」

【左下】「新世界黨微幅過半⋯⋯睽違20年的『三黨體制』」

【右上】「新世界黨慘敗⋯⋯睽違16年的『朝小野大』局面」

【右下】「新世界黨過半目標崩盤⋯⋯分裂中的在野陣營獲絕半勝利」

《京鄉》的這項設計,不僅有催發投票的效果,製造噱頭,同時也能提升隔天的閱報率,可謂一舉數得。

在多資訊與網路盛行當下,報紙急遽式微,創立70週年的《京鄉新聞》,他的招牌在不同年代,先後歷經媒體黃金年代與權力介入的黑暗期;如今這家老報社透過不同嘗試,力圖吸引年輕人支持,它不再讓報紙都只是硬梆梆,而是透過概念性的創意設計,讓讀者得以更進一步與社會連結,凸顯自己品牌的特性。

《京鄉》的案例,值得台灣讀者與媒體業進一步觀察與思考,我們該如何有所改變。

關鍵字: 報社報紙媒體韓國創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