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南韓基本薪資調至38K背後隱藏的真實

友善列印版本

南韓「最低薪資委員會」在7月15日做出決定,現行基本時薪6030韓元(新台幣172元),將自明年起調漲至6,470韓元(185元),漲幅達7.3%,若以每月基本工作時數209小時換算成基本月薪,則為135萬2230韓元,超過新台幣38K。

相較台灣的基本薪資,10年間只調漲26%,南韓漲幅更是驚人,達到7成;近年來,每年還以5%持續上升,看在許多台灣人眼中,應該是羨慕至極。

但事實上,調薪在南韓引發不少爭執。雇用者與經濟團體認為「漲太多」而吃不消;勞動者與工運團體則覺得調幅「未達水準」,沒有任何一方對基本薪資調整結果感到滿意。

「最低薪資委員會」發跡於南韓民主化抗爭與社會運動最蓬勃的1987年,委員會由勞工委員、雇用者委員與公益委員各9人,共27人組成。

勞工委員由全國型的工會總聯盟(通常是民主勞總與韓國勞總)推薦、雇用者委員由全國型的工商團體(通常為韓國經營者總協會或全國經營人聯會等代表資方聲音的組織)推薦,公益委員則由雇用勞動部長提名,三方代表經由部長審閱後,交由總統委任。

這次基本薪資調整表決,歷經14次協商,開會開到凌晨,三方代表遲遲無法達成共識。勞界主張要將時薪升至1萬韓元(新台幣286元),資方代表則認為景氣仍不佳,應予凍漲,政府推薦的公益委員則認為應該予調升,但不應躁進。原本主張無須調整薪資的資方代表,在公益委員不斷要求下,最終由雇用者委員折衷提出時薪6,470元的案子。

原先公益委員提出的薪資調整的三等區間,上限為6,838韓元(新台幣195元,漲幅13.4%)、下限為6,253元(新台幣179元,漲幅3.7%),中間值則為6,545韓元(187元,漲幅8.6%)。事實上,雇用者方的提案,僅略高於下限,連中間值都未能達到。

勞工委員9人最終全體退席以表抗議,雇用者委員也有兩人離開;在16人表決下,以14票贊成、一票反對與一票棄權,通過將時薪上調至6,470韓元。委員會最後說明,7.3%的增幅內,薪資調升佔3.7%、改善所得分配的比例為2.4%,其他1.2%則為協商的零額調整。

決議出爐後,勞資雙方都發出怒吼。民主勞總與韓國勞總發表共同聲明稱:「百分之百由總統任命、徒有其表的名公益委員所把持的最低薪資審議,已無法進行下去。」

他們不認同最低時薪委員會組成的正當性以及藐視勞方訴求,認為就算無法調整到1萬韓元,至少調幅應過10%。兩大工會組織揚言發動抗爭,促使審議體制能獲得調整。昨天,九名勞工委員接宣布辭去職務。

勞界的調整時薪至1萬韓元訴求,儘管被保守派與資方視為「過激」,但並非無的放矢。38K薪資看在台灣人眼裡「近似美好」,對南韓一般民眾,特別是居住在首爾市內的人來說,仍難以維持正常生活,讓我算給各位看。

在首爾市內,一人租屋,每月至少40萬韓元起跳,在都心或商務地帶,吃上一餐少說也要6,000韓元,一天若只吃兩餐,每月也得花上36萬韓元;通勤、水電瓦斯、日常生活費等林林總總,一個月最少得支出30萬韓元。這樣每月下來,基本開銷就達到106萬韓元。

這一切都是在最節省、最克難的情況下計算。更不用提每學期要繳交動輒新台幣13萬元起跳學費的大學生,還有家裡有父母或子女得撫養的人,除非是本身出生在首爾,或是父母給予長期資助,否則如此薪資,僅能「貼補家用」。

這樣的數據,乍看之下,很容易讓人認為資方只是刻意在壓榨勞工。但實際上,撇掉撒錢如灑水的財閥,許多雇用者處境也沒好到哪去。

韓國經營者總協會表示:「調漲最低薪資的決定,在困難的經濟狀況下,本來就已經活得很辛苦的零售、中小企業主,他們的負擔會更進一步加重。」

目前在南韓,開店作生意的「自營業者」,就有670萬人,佔全體就業人數的四分之一。在景氣低迷、內需不振的情況下,物價又節節高升,造成經營成本增加,已侵蝕收益基盤。2013年公布的自營業者平均月薪為187萬韓元(新台幣5.3萬元),這樣收入,扣掉聘請工讀生一人的薪水,已所剩無幾。

更慘的是,目前全國每10名就業者中,就有一人所得未達當下最低薪資,總人數為264萬人:但當局對違法雇用者開罰的比例,只有0.2%,顯示南韓政府還未花費太多心思在關心勞工權益與檢驗基本工作條件。

基本薪資調整的結果,沒人給好臉色看;南韓政府處在勞資對立與互相拉扯間,走任何一步都可能遭致批評。只是,現在問題已非單純討論「調薪」就能解決,強化勞動檢查、思考促進內需與庶民經濟、重新檢驗與調整經濟體質,已成為政府亟須解決的課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