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

友善列印版本

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2%,如何改善一直是熱門話題。姑且不論這個問題不少成分是準備考試或是不願屈就造成,外界常將問題歸因於「學用落差」,相關文章一直沒有斷過。最常的說法是,科系課程未趕上產業變化,導致青年失業率高。這種講法獲得不少迴響,甚至有些老師表示認同。然而,筆者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不得不發表些意見。雖然筆者過去只在大學兼課,工作生涯只在化工業、企業輔導、證券金融業、企業併購等領域,經驗有限,按理不適合發表這個主題。

台灣經濟出問題了嗎?

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經濟成長率都在5%至7%,台灣則在保3%掙扎,數字相對黯淡,因此不少人認為台灣經濟出問題。問題是,亞洲新興國家有顯著人口紅利,以及受惠於全球化(追逐低成本的國外直接投資),扣掉這些因素後,成長率其實相當有限。台灣有可能改善學用落差,取得人口紅利及直接投資嗎?當然不可能。新興國家的經濟基期低,台灣能與之比較嗎?若選擇與台灣經濟成熟度接近的國家比較,例如韓星美,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國家其實都在保3%,當然台灣的3%很大成分在海外投資。

除觀察經濟成長率外,我們還可以從產業競爭力的表現看出端倪,其中最佳的指標是淨值報酬率(或股東權益報酬率)。筆者比較台灣與美國上市公司差異發現,西元1999-2000年,美國標準普爾500上市公司的淨值報酬率高出台灣上市公司8%,2007年甚至一度追平,2014年差異為4%,歷年趨勢明顯,台灣公司財務槓桿不比美國高,顯見台灣產業競爭力應有提升,而依主計處統計資料,台灣非上市公司的表現也不亞於上市公司。

台灣經濟的出路在於持續提升技術進步率

要從經濟成長發現機會與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找出跟台灣有競爭關係的國家(美日歐韓星),針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要素:技術進步、國內投資、海外投資、消費、出口、政府支出,逐一比較經濟貢獻差異。經筆者長期觀察,實證結果很可能是:工業與服務業的技術進步率主導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因為它可促進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投資,進而逐漸取代先進國家的市佔。

此外,除海外投資外,其他要素都對經濟成長沒有顯著貢獻,但是海外投資對本土就業及薪資水準提升幾乎沒有貢獻。再進一步分析,技術進步率大致來自中小企業,因為大企業除非經營不善,否則轉型動機不高,惟若經營不善,轉型就會困難。以上研究結論,不難在國內學術研究機構找到。

課程學習改革的方向在於「學用合一」

從上開分析,技術進步率主導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因此教育課程的方向不是要求學校教自學就可學會的「流行技術」(用學合一),而是理工科系應開辦技術管理、設計、產品管理、統計、行銷與財務的整合課程〔註1〕及理論如何應用(學用合一)。理論是未來自學的基礎,一定要學得紮實,而且要練習應用,才能體會理論及其限制,如此才能解決實務問題。因此,老師教完相關章節(知識模組)後,老師應提供個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每組3人,避免打混),或若無個案,學生自行找特定相關問題,進行問題解析或提出解決方案。

筆者建議使用5W2H:What(什麼)、Who(誰)、When(何時)、Where(在那裡)、Why(為何)、How(如何做)與How much(花費成本)的概念來思考,以探索知識模組可以運用在哪些領域(What/Why)、運用程序(How)、創造的貢獻與代價(How much)、應用條件或限制(When/Where/Who),若不能滿足條件或限制,要如何調整或修正(other How),若有缺點或副作用,有哪些配套措施(other What),以及知識模組未來可改善的方向(other What)。考量時間限制,上述練習只在於該知識模組,不必是寫論文。

如何提高薪資水準?

不少人以為,學校開課應著眼於熱門行業。以網路與手機為例,其中電子商務、遊戲、廣告、行動支付需求快速成長,亟需App開發、使用體驗、大數據等軟體人才,以及電子商務的企劃、社群、廣告等人才。問題是,以電子商務產業而言,其應用幾乎是內需,到104人力銀行查詢薪資及需求,就知道對就業市場及薪資水準的貢獻還是有限,那些相關技巧只要有興趣,都可自學,企劃、廣告課程在商學院多得很。

台灣基層低薪的問題來自於:台灣過去20年增加300萬勞動力,製造業工作卻因企業大量西進流失,新興產業及服務業不可能馬上補足大量的就業缺口,而無法跟著西進的人口因技能不足,只能從事低薪的服務業工作。大量西進也讓資本家擁有人力定價權,中高階(包括裙帶關係者)更敢於拿走多數薪資獎金。因此,改善薪資獎金分配是重點之一。君不見那麼多上億房產是誰在買,不難瞭解分配正義出了大問題〔註2〕。更糟的是,沒有配套調降遺贈稅,更助長分配不正義〔註3〕。

依前開經濟成長分析,要滿足就業缺口,提升薪資水準,還是要認真發展有利基的精密製造業與支援性的高階服務業(包括品牌經營、管理顧問、財務顧問、廣告行銷、電子商務、市場調查、專利法務、國際展覽等等),以奪取先進國家的市佔,如此才有可能提供大量的高薪就業人口。精密製造業的範圍除了關鍵零組件及高附加價值製造業外,還包括擴大台灣ICT產業基礎。

台灣產業契機在於擴大ICT產業的應用

台灣ICT產業的契機在於互聯、智能、環保、節能四個面向,掌握工業4.0可以發展ICT產業和物聯網的應用。工業4.0目的在於透過網路串聯達到工廠智慧化,包括聯網設備協調、M2M(機器對機器)、工業機器人、3D列印、大數據分析,達到智慧製造的目標,如此部分企業就不必南征北討到海外設置生產據點,而能在地提供就業機會。此外,未來物聯網的應用將深化軟硬體整合,台灣應善用ICT硬體和製造的優勢,例如半導體、行動裝置、電子元件、精密機械等,將物聯網應用擴展到數位金融、健康照護、智慧城市和智慧住宅等領域。台灣人口不多,但具備多元生活經驗,或許可以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架構,提供大量的在地就業機會,甚至整廠輸出國外〔註4〕。

 

〔註1〕童振東,請給台灣投資環境多點氧氣,天下獨立論壇,2015

〔註2〕童振東,搭分配時光機,看分配正義的關鍵作為,想想論壇,2015

〔註3〕童振東,遺贈稅稅損5,890億,財政部別再鬧了,風傳媒,2015

〔註4〕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經常有趨勢研究報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