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熱門
全球脈動
吳秉霖
2 月 06,2017
【印度想想】Taxi War:Uber在印度與本土品牌Ola的浴血奮戰
在APP叫車服務橫掃印度市場之前,計程車並不在一般大眾的交通選項裡:在2014年之前的印度,除了特定地區,人們是沒有辦法在路上攔到計程車的;三輪的嘟嘟車(Auto-Rickshaw)和人力車(Bike-Rickshaw)是最後一哩路連結服務主要的提供者。任何一個想要在炎熱夏天坐進有冷氣的計程車的消費者,必須預先撥打電話給無線電計程車服務商,如美路計程車(Meru Cabs, 創立於2006年)...
環境經濟
mlkj
6 月 26,2015
麥當勞裁撤台灣子公司,是「反商仇富」造成的嗎?
台灣第一間麥當勞於1984年,在台北市民生東路開幕。三十一個年頭過去,當時呱呱落地的嬰兒,現在都已過而立之年了。進入台灣市場這麼久的時間,麥當勞宣布裁撤台灣子公司(有人認為這是「撤出台灣」),引發台灣社會議論紛紛,一些所謂工商界大老甚至認為台灣社會近來「反商仇富」情節高漲,消費者權益無限上綱,是造成麥當勞撤台的原因。 真的是這樣嗎? 1948年於美國成立的麥當勞,...
社會安全
陳怡秀
2 月 14,2018
【日本想想】避難包裡裝什麼?日本人多面向的防災意識
花蓮強震的衝擊,讓人們開始意識到,「萬一」來臨時,我們有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迅速做好準備。事實上,沒有所謂的「萬全」準備,但試著多意識到防災觀念,絕對百利而無一弊,比如說在這波討論議題中,「緊急避難包」、「防災包」就成為了熱門關鍵字。311東日本震災後防災意識逐漸提高的日本,又是如何應對呢? 若攤開日本人的「緊急避難包」,會看見什麼?以在311地震隔年獲得優良設計獎(Good...
全球脈動
彭孟濤
12 月 24,2017
轉型正義在波蘭
波蘭自2015年由右翼的「法律與公正黨」(PiS)取得國會過半席次後,便積極推動去除共產主義遺緒的工作。繼2016年5月正式生效的「去共產主義法」,今年6月波蘭國會更進一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法律修正案,明訂地方當局與國家記憶研究院(IPN)共同商議,在法律生效後的一年內,清除境內跟共產主義有關的各種雕像與紀念碑;11月24日並表決通過決議,譴責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並向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受害者致敬...
全球脈動
吳秉霖
8 月 07,2016
【印度想想】用金錢衡量的新種姓制度
——清晨的陽光弱弱地穿過了壟罩著德里的霧霾和覆著塵土的樹梢。我站在社區的路口等著再度遲到的司機,打量著馬路上穿著鐵灰連身褲裝在打掃路面的人群。人群主要分為兩個群體:前方拿著竹掃帚的、正在把落葉跟垃圾掃成一個一個落葉堆的四、五人;後方拿著畚箕彎腰撿拾那個個小堆的則有兩、三人。 佔人數優勢的掃帚組早早就把落葉堆好,倚著掃帚看著只前進不到道路一半、趕不及把落葉堆撿拾進布袋的畚箕,...
社會安全
黃昱凱
1 月 09,2015
台北遊民生活考:貧民也該擁有這座城市
之前去了萬華龍山寺,參與一個特色導覽團,這個團有趣之處,是其導遊是個本地遊民,透過社會團體的輔助,成為導覽員。龍山寺前公園與遊民的連結眾所皆知,甚至到了汙名化的程度,如2011年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在艋舺公園潑水驅逐遊民的新聞,相對地,許多社福機構也因而在此生根。 遊民聚集於艋舺公園,已有200年歷史。一群理應居無定所的行遊者,為何會在此駐留生根如此之久?台北城景快速變遷,...
司法人權
,
政黨政治
李中志
4 月 13,2013
【時事想想】「鳥籠」公投還是「烏龍」公投?
江揆丟出「核四公投」議題,輿論 一片譁然,沸沸揚揚至今。在反核議題沛然發酵之際,我國公投法本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現行公投法一向有「鳥籠公投」之譏,即便是 扁政府時代,公投審議委員是自己人,不怕提案胎死腹中;但只要一方杯葛,一旦交付全民公投,一樣插翅難飛,故得「鳥籠」之名。 如今馬江政府變本加厲,在公投主文上玩弄文字,單單「鳥籠」一計已不足以消極破壞民意,還要另尋機關,反民意而行,...
全球脈動
沈政男
4 月 09,2013
【時事想想】柴契爾與雷根─晚年都為失智所苦
英國前首相,當代最偉大的女性政治家,外號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過世了,享年87歲。 柴契爾夫人與美國前總統雷根,是八十年代冷戰末期自由陣營的兩大舵手,與前蘇聯的戈巴契夫一起推倒了鐵幕,促成了共產集團的瓦解,將人類世界帶向一個和解的新時代。 柴契爾夫人與雷根總統生前是好友,兩人事功同樣偉大,對他們各自的國家以及對世界政治來說,而兩人老去的過程,竟也幾許相近,...
全球脈動
張肇烜
4 月 10,2018
【人心人術】越南勇敢女孩阿巒的台灣奇蹟
「這裡有滿滿的愛!台灣是全世界最棒的地方!」她叫做阿巒,來自越南,罹患先天性下肢淋巴血管瘤,左下肢腫如象腿,越南的醫生都說她必須截肢;受到越南台商幫助,阿巒跨海來到台灣醫治,她的腳保住了,終於穿上鞋子!台灣之行對她來說就像奇蹟一般...... 「我希望擁有一雙漂亮的鞋子,但是我從來沒有擁有過它們、我有兩隻腳,但是很難說他們是一對......」...
環境經濟
邱銘哲
8 月 12,2014
【政策想想】 沒有核電,台灣也不缺電:破解馬政府的「製造缺電」伎倆
這兩年夏天大概是台電公關媒體人員最忙的季節,只要天氣炎熱,台電就會盡責的「提醒」國人用電量飆高、供電吃緊,明後年可能會缺限電。今年也不例外。在七月中旬天氣炎熱那幾天,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用電量新高台電備轉容量率創5年新低」、「若缺電台電:大戶、工業先限電」、「台電:明年供電更吃緊」,甚至連「發電機組中暑導致發電功率下降」的說法都出現了。台電這些動作,都指向一件事:如果新的電源開發方案無法落實,...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