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介】立足當下,與台灣歷史對話─台灣史101問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台灣史101問

作者:李筱峰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

立足當下,與台灣歷史對話─序文摘錄與第96問

台灣歷史可以提出一千個問題、一萬個問題。但是歷史課題的選擇,並非漫無意識地亂提亂問。我大學時代開始學台灣史,看到有一些老前輩在爭論鄭成功來台登陸地點,張三說應該往南二百公尺,李四說不對,應該往北一百公尺,爭論不休,窮極無聊。

鄭成功登陸地點差幾公尺?我毫無興趣,我有興趣的是:鄭成功為何要來攻佔台灣?他真的要「反清復明」嗎?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放棄閩南的據點,在台灣建立東寧政權,算不算是一次台灣獨立建國?東寧政權是憑著什麼實力在台灣發展?台南孔廟入門上面為何懸掛「全台首學」匾額?此處真的是「全台首學」嗎?鄭氏政權從閩南撤退來台,曾標舉「反清復明」的目標,並曾發動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二百六十六年後,蔣介石政權也撤退來台灣揭櫫「反攻大陸」、「中興復國」,這兩個政權有何異同?

以上所舉例的問題,彰顯出史學的重要意義,那就是史家經常強調的「歷史是現在和過去的不斷對話」。要能與當前的時空產生對話的問題,才有意義。歷史學者不該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也不該只是一個跟在事情背後做解釋的人,他更應該是一個在當前時空裡,能夠提供過去經驗給今人參考的人。這本書的101個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

第96問

戰後來台的中國國民黨統治陣營當中,是否曾有在台灣獨立建國的想法?

流亡政權能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在過去六、七十年間,國民黨陣營中,未嘗無主張落地生根,將中華民國流亡政權蛻化成本土政權的人。試舉以下幾例來看:

姚嘉文在《十句話影響台灣》一書中透漏,早在一九六一年,駐美大使葉公超就曾經向美國駐台大使馬康衛表示,「中華民國政府應發表一份聲明,主張它有權繼續存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轄權之外。」馬康衛指出,葉公超的立場「顯然是要使台灣未來永遠繼續處於分別獨立的狀態」。(詳見姚嘉文,《十句話影響台灣》,頁一五六--一五七)

 一九七一年蔣政權終於被逐出聯合國,此時外交部次長楊西崑私下向馬康衛表示,台灣政府退出聯合國後應成立「中華台灣共和國」,並透過全島公投和普選,決定台灣前途。楊西崑曾向蔣介石建言,要蔣宣告台灣的政府和在大陸的政府是完全分離的,同時將台灣的政府重新命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the 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蔣在做此宣告的同時,也應以憲法緊急處分權解散國會,設立新的單一臨時民意代表機構,其成員由三分之二台灣人和三分之一的大陸人組成。楊西崑還主張蔣介石依緊急條款,應舉行「全島的公民投票,以決定台灣未來地位,及設置一個制憲機構」。(詳見王景弘,《慣看秋月春風》,頁一八八)

無獨有偶,差不多在此時,被蔣介石下獄十年剛出獄的雷震,也上書〈救亡圖存獻議〉給蔣,一開頭就建議「從速宣布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以求自保自全」。雷震說:「我們今天統治的土地,本來叫做『台灣』,今將『台灣』二字放在國號裡面,那就不是神話了。我們今天有一千四百萬人民(當時人口),我們以台灣地區成立一個國家,乃是天經地義、正大光明之事……」雷震將此國名英譯為The Democratic State of China-Taiwan;彭明敏教授則另外試譯為Sino-Democratic Republic of Taiwan或Democratic Republic of Sino-Taiwan。

以上實例就是流亡政權本土化的想法。可惜蔣介石沒有答應,蔣經國時代雖有某種程度的本土化,但仍未在國家認同上進行本土化。即便到了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籍人士主政,仍因考量外來勢力難以抵擋,而未輕易推動。馬英九主政後,因採「聯共制台」政策,以致於讓這個流亡政權體制徹底本土化、蛻化成新國家的契機就更渺茫了。

編按:李筱峰教授《台灣史101問》、戴寶村教授《「小的」台灣史》、陳君愷教授《解碼228》 三書聯合分享會,時間:四月二十日(週六)下午二點半至四點;地點:台灣國際會館(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一二五號偉成大樓四樓),歡迎參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