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潔想想】 政策小確幸或長遠真幸福?──「津貼發錢式」社會福利的美麗與哀愁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年不論政府官員或立法委員們都大喊社會福利預算逐年水漲船高,財政吃不消。攤開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社會福利支出從100年的3,683億,一路爬升到105年4,671億,佔總預算的23.4%,高居第一。甚至商業雜誌也有「社福排擠其他預算,沒錢救經濟」的相關報導,人民也因此產生對社福需求者的不滿,認為這些人「拖垮國家財政」、「排擠重要預算」。

然而攤開台灣不論中央或地方的社會福利細項來看,「津貼」式的社會福利依舊占不少的比例,比如說選舉一開始,就會有各種的「育嬰津貼」、「老人假牙津貼」、「身心障礙福利津貼」等等,承諾要發錢給弱勢族群。以台北市的老人福利為例,年滿65歲以上,可發給敬老悠遊卡、家戶所得占全台總收入20%以下可獲健保補助、重陽敬老金則依年齡給予1,500~5000元不等禮金。由於老年人口每年約增加1-2萬不等,所以每年台北市這部分的社福金額會增加0.7億至1億左右。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由於要開源節流,在去年5月發布了重陽敬老金增加排富條款,也就是說比較有錢、有經濟能力的人,就無法領取這部分的津貼,只剩下低收入戶或中低經濟弱勢的老人才可領取,人數從40萬人,銳減成1.8萬人,省下了7億多。

這個市政措施在我選舉期間發布,當時我在基層拜訪民眾、走訪市場時,確實是聽到不少怨言,最多的說法是「市長死要錢」、或者是「這是剝奪我們老人家的權利」,這樣的相對剝奪感我完全能夠理解,然而,政府發錢給人民當作是社會福利措施,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權利嗎?

不止我對此感到存疑,許多社會福利、社會工作的學者與工作者,都相當不認同津貼式的社會福利政策,因為發錢不止是便宜行事,更是短視近利,甚至有政策買票嫌疑的施政方向。

台灣的社會福利方向長期以來並未往「建構系統」前進,而是以「殘補式」發放津貼的方式為主。

舉例來說,一樣是編列10億的預算,政府可以選擇拿來建構無障礙空間、訓練長期照顧照護員的人力、設立老人社區共餐地點、推廣預防老化與運動的觀念、提供社區心理支持輔導系統。或者選擇42萬老年人一人發2000元,結案。

我們的政治人物通常是選擇後者,因為最簡單,也最有選票。

當然,一個極度貧窮的家庭或個人,適時的發放現金津貼,對他們每日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或能夠自主選擇他希望獲得的服務。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把話說得重一些,這是一個由政府和人民一起建構出來的共犯系統。政治人物或政黨過去不願意花力氣來思考如何建構系統,因為歷時較長人民就「無感」,發錢像是嗑藥,當下鈔票進到戶頭或口袋,可以拿去買東西、繳學費、吃美食,能馬上享受到的小確幸,讓人民「確認」政治人物有在做事,是為我們好,所以下次還會再選他。

但長遠來說,我們需要的到底是小確幸,還是對不遠的將來、子子孫孫都有益處的真建設呢?

再舉最近很熱門的「老人假牙補助」為例,一位牙醫曾向我說明,台灣的全口假牙行情價醫院大約6至10萬元、診所5至8萬元,縣市政府無差別補助4萬左右,醫院就只能用比較差的材料和技術來回應成本,因此做出來的假牙並不耐用,所以就發生了有資源的老人會自己做一組品質好的,縣市政府所補助的放在家裡備用,而比較沒有資源的老人家,就只能用很容易損壞的假牙,並且依舊常常不合用。

當我們的政策只一味的希望討好「選票」,希望有快速的成效出現,我們就會落入了不斷尋找問題卻一次次失敗的循環當中。但長期以來,台灣人民已被這些短視近利的政策養大了胃口,習慣了永不止息小確幸;就算主政者終於了解,這絕非解決問題之道,也會被龐大的民意壓垮,或者被敵對政黨的對手指稱沒在為人民著想,因為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手中的利益被拿回去,除非你能夠給他更好的。

我記得有一次在拜票時,遇到一個年紀約莫70歲的大姊,她當時大罵柯市長對於重陽敬老津貼門檻提高的政策,我後來就問「大姊,你每次拿到錢都做了什麼?」,她說「有一年買了微波爐,還有一年拿去修冰箱」,我就說「對生活的幫助很大齁?但如果省下來的這七億,可以拿來蓋社區的長照中心,還可以訓練人到一周幾次到你家照顧你,或是有鄰里社區的老人共餐服務,你覺得這樣好嗎?」。大姊才說「阿如果真的是這樣要讓我們知道阿,不然我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把錢汙走了?」。這樣的回應其實也反映出,民眾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所以只有錢回到自己的口袋才是真實的。

520之後上任的新政府,該如何去面對及處理人民這樣長期存在的不信任感,進而開始公開透明的讓各種政策改革訊息,用多元的管道讓人民了解,我想是未來相當嚴峻的挑戰。

人民不是無知或愚蠢的代稱,只是不夠信任政府與政客,並且長久以來,被迫在「小確幸」與「什麼都沒有」之間作選擇。身為有良心與知識的新世代政治家,應該用簡單、明確的方法持續與民眾溝通,我真心相信,即使是巷口曬太陽的阿媽也能理解、市場裡騎腳踏車的阿伯,也能夠理解,把預算拿去建設好的體制、機構、服務,才可以帶來「長遠真幸福」,也才能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

拒絕小確幸帶來長遠真幸福,弱勢過得好些,全民生活都更加安穩,這不才是社會福利制度的真諦嗎?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