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潔想想】透過共享價值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獨特性

友善列印版本

這些日子我剛好有機會受到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的邀請,前往華盛頓DC與南韓、香港運動者及學者共同討論東亞青年參政以及公民社會現狀,同時也和華盛頓DC的許多政治工作者進行交流。接著,我也前往賓州參加「美東夏令會」與「海外台灣青年陣線」共同舉辦的年會,在年會的平行論壇上,我提出將台灣的NGO國際工作作為台灣外交政策突破現狀的概念,期許台灣的國際事務能跳脫過去侷限於主權、軍事等的範疇而展開新的一頁。

「台灣獨立」或者說「主權議題」這些年來在台灣社會受到大量的討論,也獲能新世代年輕人的認同,然而能夠在年輕世代有著這樣普遍的概念,是透過長時間的教育與社會討論、同時也因為近年來中國日漸壯大,加上前任總統馬英九的親中外交政策讓青年世代意識到必須站出來抵抗,才將主權獨立的思想更加的激發了出來。

然而,對於國際社會來說,「台灣」依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地方,說起台灣,多數人只有模模糊糊地關於我們和中國處得不好的印象,或者另一個很常得到的回饋,便是「Thai food is good!」(完全連結到另一個國家—泰國)。這當然跟我們的國際社會參與非常受限很有關,但同時或許也代表著,「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這件事情,並沒有辦法建築在一個真空的世界中,也不可能憑空出現。這概念必須建築在「台灣」和「中國」是不一樣的兩個地方、國際社會的人們必須要看見這個差異、感受到這個差異、同時也必須要認知到這樣的差異。

所以除了「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之外,台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這正是為什麼,透過不同議題的國際連結,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模樣與想像才能越來越立體,主體性也才能夠被世界看見。

這些日子走訪美國讓世界看到台灣,有許多人總是問我,為什麼台灣有此條件成為亞洲第一。除了民主制度的深化與穩定能給予人民權力去改變社會之外,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日漸成熟,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台灣多年來在性別運動中的努力,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出現與扎根、與文化中的多元共存特性,都是台灣能在國際社會中在同志人權表現上被看見的原因。這些因素,其實缺一不可。

東南亞的泰國與越南,雖然文化也較為多元,但政治狀況一直不是那麼穩定,人民便很難利用公民的力量去改變現有體制中不公不義之處;與台灣較為靠近的日本與南韓,雖然民主制度與公民社會也相當成熟,但對性別概念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卻遠不及台灣目前的狀態;至於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甚至都還存在同性性行為是一個刑法罪刑的法律,還繼續在往除罪化的路上努力著邁進。

台灣在婚姻平權議題上的努力,是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是一個有著成熟的民主制度、司法獨立、公民社會蓬勃發展、也能夠接納多元文化的「國家」,唯有將台灣的形象在國際社會中逐漸建立得更加立體與豐富,同時去強調所有成熟的公民社會所重視與共享的「價值」、「民主」與「人權」,我們和中國的國際社會形象才有可能逐漸有所區隔,也才能夠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