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療需求變成苛求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恆春基督教醫院停下午診的事情浮上檯面,而其中較被關注的是小兒科門診停掉的部分,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恆春半島也就只有恆春基督教醫院有小兒科。

小兒科是賠錢科,投入人力多但回收的少,所以許多醫院若無評鑑需要就不設置,這是關心醫療議題的人都知道的。但連兒科診所也沒有是怎麼回事?全台其實有不少鄉鎮沒兒科醫師服務,這與人口有相關性,恆春半島六萬人,人口較為聚集的恆春鎮則是三萬人,鎮上有數間設立許久的內外家醫科診所,有三家地區醫院,有具耳鼻喉科專業的診所醫師與衛生所主任,一間兒科診所能否在夾擊中生存是有疑問的。

當這次的媒體以「恆春半島下午過後,沒有任何區域醫院有小兒科門診」的內容報導時,有幾個部分必須澄清與瞭解,1.恆春半島的三間醫院: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南門醫院與恆春基督教醫院均為地區醫院的規模(醫院規模區分依小而大依次為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與設立床數、科別及急診等級相關)。2.這次恆春基督教醫院停診的方式是保留上午診、夜診還有急診,停掉掛號人數較少的下午門診,如下午有必要看診,掛急診仍由兒科醫師診視。3.要開設一個門診,除了看診醫師外,還須從掛號人員開始的團隊,單純只有醫師,醫療是無法運作的。這次恆春基督教醫院就因缺了其中一環,關閉了下午診。

醫療並不是只有醫師就能運作

長久以來,偏鄉醫療大家注意到的都是缺少醫師,但其實其他醫事人員也很缺乏,就如衛福部在這次事件表示地區醫院的護理人員空缺率大於7%。藥師、檢驗師、放射師等專業人員只要是有開全日急診,需要24小時輪值的醫院也都是缺的。當至衛福部醫事查詢系統查詢,有開24小時急診的醫院只有兩位醫檢師、三位藥師,想必運作也是十分艱辛,但,這些醫事人員可是有納入勞基法的。

因為是偏鄉,所以沒什麼人要來工作,怎麼辦?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偏鄉的距離無法改變,待遇呢?當主管機關與醫療機構哭窮的同時,卻無視工時輪班等條件的苛刻,待遇所涵蓋的並非只有薪水,職場環境也是求職人考慮的一環。當醫事人員只有都會區的血汗醫院與偏鄉地區的血汗醫院可選擇時,所選的可想而知,但如果是都會區的血汗醫院與偏鄉地區具友善職場的醫院呢?當我們不對現實做出改變,卻只在感嘆「沒辦法嘛,因為這裡是偏鄉啊⋯⋯」,那這裡永遠是大家所謂「偏鄉醫療」的等級。

但當因醫事人員被工作逼到了極點,需要限縮工作時間了,減少了醫療服務;民眾反應了,長官關心了,醫事機構受壓力了,於是又改變了方式。原本的工作回到了擔子上,什麼時候被壓垮呢?而更常見的情況是,每當民眾向政府或媒體反應醫療需求,醫療人員就被迫承受更多的業務。這並非意味著民眾不能反應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們所該思考的是,當民眾反應時各界的應對方式,是政府單位讓壓力重新回到醫療院所甚至醫護人員身上嗎?

別讓醫療需求變成對醫事人員的苛求

「Burn out, rather than rust out.」(寧願燒盡,不願鏽壞),這是馬偕博士的座右銘。但Burn out其實具備著累壞了的意味,近來的過勞事件讓我們體認到沒有健康的醫事人員,誰來照顧生病的民眾。恆基醫院的停診,是醫事人員面臨崩潰的警鐘,期盼我們能走過這段艱辛困苦的路。畢竟,「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