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新任衛福部長帶來腳踏實地的公費醫師政策

友善列印版本

衛福部新政策,醫學系五大科偏鄉公費生已經開始招生,預計五年招收五百位公費醫學生,畢業後將接受內、外、婦、兒、急診五大人力不足科別訓練,並分發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服務六年始得離開。日前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這項政策受到立委連番砲轟,主要著重於其中無法履行公費義務的賠償金額高達一千五百萬元不合比例原則。無獨有偶的,在同一日,即將上任行政院長的林全公布未來衛福部長的人選,是曾任衛福部政次的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作為長期關心醫師勞動條件的團體,我們必須提醒未來的衛福部長,想解決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衛福部恐怕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斷提醒各界,比起患寡,醫師人力問題恐怕更是在於分布不均。事實上人力不足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現象,醫界喊五大皆空至少有十年以上。而在這十年間,臺灣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從少於1.5到現在超過1.9,包括內外婦兒急在內,所有的專科醫師人數都在上升;而根據衛福部2014年底的新聞稿,在限縮熱門科別住院醫師容額後,這些所謂人力不足科別的住院醫師招收率業已回到八成以上。那到底衛福部祭出如此嚴厲而被人詬病的公費生政策所為何來呢?

衛福部的醫學系五大科偏鄉公費生政策所參考的是國衛院在2013年所完成的研究案,當中指出倘若目前的醫療服務提供形式不變,五大科醫師人力將在2023年左右供不應求。姑且不論主持該研究的學者在結果報告裡提醒官方許多方法學以及假設上的限制,即便我們認同這樣的研究結果,衛福部這種單純把醫師人力化為數字填入表格當中的政策思維恐怕無助於解決問題,而只是粉飾太平。筆者出身偏鄉,在實習與服役的過程中走過許多所謂的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遇過許多公費醫師,深覺許多醫師一身武藝卻派不上用場。把一個婦產科醫師放在衛生所,他只能兼看一般科不能分擔接生業務;把一個內科醫師放在偏鄉卻沒有照護團隊,他只能看看感冒沒辦法處理急重症個案;把一個外科醫師放在醫院卻沒有可以配合的麻醉手術間期照護,他只能開門診手術無法在開刀房大展長才。大家都在值班卻沒有後援,大家都在看門診卻沒有積累,年限一到,舊去新來,一切回歸原點。

增加偏鄉醫療資源、挹注人力不足科別,這樣的好聽話人人會說。重點是真正深入了解在地醫療人員提供服務時面臨的困難與限制,營造讓醫事人員得以安心執業的環境。現在這批公費醫學生訓練完畢至少要12年,衛政主管機關的當務之急便是留住目前偏鄉的醫事人力,讓未來的生力軍有成熟的團隊支持。首先就從讓醫師納入勞基法開始吧!不要再用無上限的責任和醫德來支撐一團混亂的偏鄉醫療政策:為了把門診表填滿而安排的巡診、為了購買實用度不高的昂貴儀器而變相減少醫事人員的薪資、為了顯示政府照顧偏鄉民眾而推動的許多各行其事甚至互相衝突的支援計畫,這些都是靠著現在這群打落門牙混血吞的公費醫師苦苦支撐的。

誠然,我們不再看到過去衛生所主任在外兼職私營診所、公立醫院保守退縮尾大不掉的狀況,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醫事人力的增加,這更是反省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地區該如何整合、發展的好時機。受限於區域發展的程度,我們不可能讓全臺灣每個縣市都有醫學中心,但我們可以思考公部門如何補上市場失靈所導致的醫療人權損害。

我們要提醒即將上任的林奏延部長,不是把兒科公費醫師放在部立醫院就可以長出早產兒照護、不是把外科公費醫師放在偏鄉衛生所就可以處理重大外傷、高危險妊娠、急性冠心症和腦中風這些都不是把公費醫師塞到偏鄉就可以解決的。衛福部應該思考各縣市部立醫院的角色是急重症照護還是社區長照中心?各鄉鎮衛生所要和開業醫搶病人還是做好疾病個案管理?改善工作環境、檢討經營方向、解決在地問題,這才是真正腳踏實地的公費生制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