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影評】「醫手遮天」──白色巨塔內的人性考驗

友善列印版本

前一陣子,台大醫院爆發了洗腎接錯管線的疏失,而疑似造成加護病房有病患過世的案例(台大醫院聲稱該病患死因和接錯管線無關),而後,也陸陸續續爆出幾間知名醫院也有類似程序上的問題,而醫院的公開聲名也大多指向自家護理人員作業疏失,會進行內部檢討及懲處。更有專業人員指出醫療設備「防呆」設計的重要性應優先於對人員管控的稽查,否則過度的評鑑及行政流程非但無法對症下藥,還會讓人力吃緊的急診醫護人員疲於奔命,降低醫療品質。(註1)

而事實上,只要有去大醫院掛號看病的經驗,都會知曉什麼叫「人滿為患」,運氣好一點,醫生看診開藥會和你說明一下病情;但大部份的時候,大多是調出電腦中的病歷,將上次開的藥再重新點選,下一位的病患就急匆匆的進入,讓人感到隱私正被公開揭露(雖然大部份來看病的人也不會對別人病情感興趣)。

更甚者,多位醫師及護理人員共用一位實習護理師,在口頭交辦的情形下常常會發生檢查疏漏或是搞錯狀況的情形。

估且不說這些醫護人員醫術是否高明,醫療體系的問題會隨著醫院規模愈來愈大而增加了管理上的複雜度。不論是在預算與營收升等上的考評壓力、或是醫病關係因責任制而扭曲變形,所謂醫療環境、所謂醫生、所謂醫病關係,並不只是單單一群人的工作權,更確切的說,如果現行的醫療環境只鼓勵產能KPI,一如工廠作業績效,單單只憑數據和儀器進行輔助工作,而這群工作人員按表操課,而病人只像他們手中的組裝物件,抽血、X光,各項檢查都是產線管理,並精準掌握每個病人的檢查時間,那如同法國電影「醫手遮天」(Hippocrate)的情況就會一再上演。

同樣是醫療疏失,劇中男主角班傑明才剛從學校畢業,來到父親工作醫院實習不久,即發生了因儀器故障,而被迫不能為病患進行心電圖檢查的例行工作,更不幸還造成病患往生的後果。而備受爭議的是,醫院至上到下,採取的應變措施竟是不惜掩蓋事實而對家屬說謊。

這是一種組織內部的官官相護的防衛系統,更是心理學研究上的「道德疏離」(moral disengagement),一如片中實習醫生的直屬上司所言「當醫生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如何盡心盡力治病人,而是如何先保護好自己,更是保護所有同一條船的人。」

合理化所有悖離醫者初心的情況,還發生在癌末病人的安寧照護問題,片中高齡88歲的老奶奶被強制插管,只為了可以把病人的外在病徵改善,好轉出去,以空著病床給其他患者。

難道這一群白袍人員,都是毫無血淚,只求績效的惡魔不成?片中另一位阿爾及利亞的外籍實習醫生阿布德,正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來凸顯出現實中醫療設備的嚴重短缺,醫護人員人力的匱乏,更有醫院裡各科系的盤算計較等等現實面的殘酷與無奈。

為了生命而奔波,為了「救活」的無私精神,一如一開始滿腔熱血赤誠的男主角,一開始總認為能夠放下私人恩怨,為前高中死對頭救治即夠資格懸壺濟世,但現實確是「從當醫生後才開始學作醫生」,如何適切的帶給病人安慰與希望,如何面對生命本質與人道關懷的初心,都在在考驗著這個已站在資訊高點的世代身上。

當人們可以利用儀器、甚至Google 來了解病情;當日新月益的醫療技術可「延長」更多人的生命時數時,我們更該關心的是整個醫療體系與健保制度上的各種盲點,切勿因內部管理問題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化,讓更多醫療專業淪為白色巨塔下的犧牲品,或是大規模的醫護人員出走潮。(註2)


註1. 台灣醫療糾紛案件時有所聞,以今年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黃慧夫遭病患家屬控告業務過失傷害致重傷罪,而上網發表了「不能在台灣當醫生」的感言,即是一記警鐘。

註2. 2017年6月長庚急診醫師集體出走潮,離職原因是醫院強調急診連年虧損,院方欲減少急診專科醫師進駐為主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