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過後(一)

友善列印版本

編按:

馬來西亞學生領袖Adam Adli在近日因為觸犯煽動法令被正式判決12個月刑期,反對黨領袖安華也因為3年前的一場演說而面對觸犯煽動法令的控訴。去年505大選「變天」口號喊得徹響的馬來西亞,正面臨希望破滅後的低潮。

我們該如何理解此刻的馬來西亞?安華的時代是否已經過去?反對陣營民聯是否會從此分裂而讓馬國民主化工程難以為繼?做為下一屆東協(ASEAN)主席的馬來西亞,其政治變化將如何牽動東南亞區域民主的格局及地緣政治?此刻重新回顧去年505大選過後馬國公民社會追求民主的掙扎故事中,或許能為台灣帶來不同的對照和啟示。

我眼前是一片車陣。

從雙子星大樓前往國會大廈3公里的路程,吉隆坡市區依舊不分時段,處於令人沮喪的擁塞。

1990年代,這個城市歷經了一場野心勃勃的計畫。這是馬來西亞經濟的黃金年代,迷戀龐大建設的前首相馬哈迪,為了將能源、農業立國的馬來西亞,推向現代工業化,決定扶持國產車產業,並且大興土木做大型公共建設,直到1997年金融風暴才戳破過度膨脹的虛榮心。

吉隆坡市區交織了通往各處的高架橋,而鼓勵人人買國產車普騰(Proton)的結果是,吉隆坡不分尖峰離峰都塞滿了車潮。馬哈迪則是今日的普騰主席。

馬來西亞人稱KLCC(Kuala Lumpur City Centre)、褶褶發閃的雙子星塔,有88樓,在2003年台北101啟用之前,這座雙塔在人類的高樓競賽中保持6年的領先,至今還是最高的雙棟大樓。

它也是馬哈迪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他在1991年提出的「2020願景」計畫(WAWASAN 2020),帶著強烈的國家主義情懷,要在2020年前將馬來西亞建設為先進國家。而1997年落成的雙子星,是馬哈迪的意志下,國家資本主義運作的極致,也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象徵。

那幾乎是馬來西亞的高峰,因為同時間亞洲金融危機,雙子星因繁榮而生,也在誕生之際見證繁榮的瞬間傾塌。

我想起不久前讀到台灣財經雜誌作的馬來西亞專題。他們用如獲至寶的興奮口吻宣揚:「台商快來投資吧,馬來西亞房地產有賺頭!」其實嗅覺更敏銳的溫州人,早在2011年就進場炒了一輪。

從金磚四國到東協十國,台灣財經媒體對讀者最忠誠的使命,就是不斷尋找新興經濟體吹捧。報導寫道2010年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率達7.2%,2011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馬來西亞經濟保持在5-6%的增長,它還是最受矚目的東協十國經濟體一員。

然而這些報導卻看不到,這個56年來從未政黨輪替的國家,由於政府長期由執政黨巫統(UMNO)把持,政府效能不彰,朋黨、裙帶主義的弊病不斷。2012年7月一份Morgan Stanley 的報告指出,自八十年代以來,由馬來西亞流出的貪污黑錢高達美金一千億。總是單純、天真、口吻一致的報導中,我們看不到當地的政治社會情勢,哪裡好賺哪裡去,是「愛拼經濟」的台灣人認識他者的唯一角度。

吉隆坡也是個大而無當的城市,作為大眾運輸的輕快鐵車站,總不臨近人們要去的地方。我的馬來西亞朋友告訴我,在吉隆坡沒有車很難生活,有車卻總塞在路上,我才明白那密密麻麻的輕快鐵網絡圖,是假象的便利。

我好不容易跳上願意打表的計程車,車裡放著鄧麗君的甜膩歌聲,暫時隔絕了窗外惱人的車陣。

「您是華人嗎?」我問司機。

「是啊。」穿著制服的司機透過後照鏡回答我,我注意到他的車子像襯衫一樣一塵不染,這在吉隆坡的計程車並不常見。

「您怎麼看這次大選呢?」

我在2013年7月到馬來西亞,連空氣都還有選舉的餘溫,大選是此刻向馬來西亞華人搭訕的好話題。

當時距離5月5日的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結束不久,這個被喻為馬來西亞獨立史56年以來,最接近變天的大選,最後功敗垂成,卻成功引誘我的好奇。

而這也是華人最熱衷的一次選舉,在此之前,華人是不過問政治的經濟動物。選後第二天,為執政黨喉舌的《馬來西亞前鋒報》在頭條下標「華人海嘯」,連任的首相納吉Najib則挑釁的問:「華人還要甚麼?」

青年旅館的職員,老茶室的同桌客人,甚至長途巴士上,只要提起關鍵詞「政治」,都能得到熱烈迴響。他們眼睛發亮,傾吐參與過的政治集會:那些擁塞的盛況,選前的期待,及選後的失落。人人都是政治專家,人人都是反對黨―—而這一切,在選舉的熱潮退去,竟還有個外國記者願意傾聽。

「五月五要換政府啦,巫統作太久了,」操著廣東腔的司機(和檳城多是福佬人不同,吉隆坡的華人以廣東人佔大宗)乾脆打開話匣子,「當然支持安華啊,現在只要是反對黨我們都支持。」

2013年5月5日是馬來西亞第13屆大選,主角分別是執政黨巫統UMNO所領導的「國民陣線」(簡稱國陣),它主要由代表馬來裔的巫統、華裔的馬華公會和印度裔的印度國大黨組成。而反對陣營,則是由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和伊斯蘭黨組成的「人民聯盟」(簡稱民聯)。現任首相納吉Najib是國陣領導人,安華Anwar則是眾望所歸的民聯領袖。

馬來西亞是個由60%馬來(巫)裔、25%華裔、7%印裔,與少數原住民組成的多元族群國家,全國有八成是穆斯林,多年來一直爭論要走伊斯蘭或世俗國家路線。獨立後沿用大英帝國的西敏內閣制,在英國政府的刻意扶植下,政權由馬來精英組成的政黨巫統(UMNO)承襲。

政治體制的光譜上,馬來西亞是政治學者所謂的「選舉性一黨制國家」,也就是說,馬來西亞有5年一度的大選,只是56年來巫統的權威從沒被挑戰成功過。

但這次,由於反對陣營多年分合後終於結盟,而能和執政陣營抗衡,兩線制政黨政治正式成形。選前各方都樂觀預估,這是1957年自英國獨立以來最勢均力敵的一次對決,安華非常有機會成功挑戰首相之位。

在震耳欲聾的「505 換政府」口號中,民聯果然旋風般拿下過半的51%選票,國陣僅拿到47%。但由於畸形的選區劃分,票票不等值的情況下,國陣以少數票選上133席的國會議席,”慘勝”民聯的89席,拿下國會組閣權,現任首相納吉連任成功。

這場眾所期待的大選,最終沒能完成政黨輪替的宿願―—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所謂民主化最關鍵的進程。

起初是3月時,我的臉書上零星出現馬來西亞即將大選的訊息,一直到四月底來到最高峰。政治演講會的照片、召喚遊子回鄉投票的宣傳片、楊紫瓊參加國陣選舉晚會的爭議……5月4日晚上,我的臉書被馬來西亞大選洗版,所有人都在為他們的政黨輪替祝福。

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變天」的訴求。若非社會已經蓄積到足夠能量,這不是每次選舉都喊得出來的口號。

我想起2000年阿扁勝選的選前之夜,在我家聽得到中山足球場(現花博館)傳來的氣笛聲,人們久久不願散去。那是台灣最樂觀的年代,人人相信只要努力就會進步,經過三代人的奮鬥,所有人認為不可能打倒的萬惡國民黨因分裂潰散,台灣在一夕之間改朝換代。

但民主之路沒有坦途,馬來西亞在5月5日開票當晚傳出選舉不公、幽靈選票、開票停電等傳聞,台灣人都不陌生。選舉結果出來後,數萬人抗議選舉不公的黑色集會(Blackout)如接力般在各城市延燒了一個多月。

選後兩周,一位長髮少年因搧動反政府言論被捕,臉書上又是一片悲憤聲援……納吉政府在短短1個半月就提控了80人,他們指責民聯企圖通過黑色集會來推翻國陣政權。

這一切都符合一個動人的民主故事該具備的元素:希望、破滅與反抗。此刻的馬來西亞讓我想起台灣的九十年代――那是經過數十年醞釀,欲求政治改革能量最大的躁動時代,一般也被認為是台灣民主進程的黃金年代――人們身在轉型的歷史過程中,總感知到壓抑與興奮並存,曙光忽現卻又很快被挫敗的黑暗吹滅。

馬來西亞是不是也正處於變革前夕的黃金年代?民主從來不是一蹴可幾,這個台灣不熟悉的東南亞國家,在之前究竟發生了甚麼才得以走到今日?而他們的故事,可以為瀰漫著政治虛無的台灣帶來什麼啟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