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想想】假如歷史可以如果:荷蘭持續殖民台灣的推演

友善列印版本

有時網路上會看到「若是鄭成功沒有擊敗荷蘭,今天台灣即可享受荷蘭治理的諸多好處…..」之類的論述,看似合理,但聯繫上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歷程與亞太的歷史轉折,使得可能的結果最終與荷蘭的關連有限。

假如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紀時沒有失去對於台灣的控制,其在島上殖民的區域可能如同其東印度群島(印尼)的發展一樣,逐漸擴張,然後在1800年這些殖民地被荷蘭收歸國有,與荷蘭的關係轉為官方。然而,拿破崙在歐陸的擴張導致佔領荷蘭,進而利用其在爪哇的殖民據點來擾亂英國對東亞(主要為中國)的貿易。因此英國派兵奪取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包括部分印尼,作為因應。若是台灣為荷屬殖民地,英國的佔領應難免。

雖然拿破崙戰後英國大致歸還荷蘭的殖民地,但是後者還是失去在南亞次大陸與馬來半島的據點。英國在東南亞處理殖民事務的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在這段期間看出麻六甲海峽的戰略價值,而因此於1819年設立新加坡港作為英國經營東南亞的重心,甚至在一戰後成為軍事戰略的支點。如果台灣被英國佔領,萊佛士或是其他具有戰略眼光的英國官員也可能會建議持續佔領,來發展成為經營東亞的據點。

英屬台灣對於歷史會產生很廣的影響。對於清國的貿易(鴉片)戰爭雖仍難免,但是事後是否仍會要求割讓香港即有變數。即使取得香港,其重要性恐低於我們熟知的東方之珠。雖然香港對於廣州與珠江流域的貿易有重要的價值,但是英屬台灣有助於其對於福建與長江流域通商的經營,價值應該更高。日本明治維新的崛起也可能因為接近的英國殖民地而走向不同的路線,因為琉球往南的發展至少在一次大戰前幾乎是不通的。即使甲午戰爭依舊,之後的割地恐怕就會集中於遼東半島。取得遼東半島為領土的日本就很容易轉向為陸權國家,隨後的日俄戰爭、對於反清革命的介入與英法美介入俄國內戰的狀況都會不一樣。簡言之,東亞的歷史會被改寫。

回到台灣,在英國治理下,漢人的比例應該仍會居多,但是基於英國分而治之的模式,引進南亞人或是其他族群,例如日本人或/與菲律賓人,來補充勞力與分裂反抗大概會成為政策。若是台灣之後從英國取得獨立,其人口結構可能會類似馬來亞的多種族。另一個差異是英國殖民雖然已經建設較其他歐洲殖民地較多的基礎建設,其密度大概還是會低於五十年的日本時代。所以從英國獨立的台灣大概會發展成介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島國,農業為主,但是其他產業也會發展。關鍵可能漢人的比例,因為會影響其與中國的關係。然而,由於日本動向的改變整個東亞的格局,所以是否會有太平洋戰爭就很難講,那戰後的殖民地獨立風潮就更不可知。

當然,荷蘭也可能施展高超的外交技巧取回台灣,但是基於較弱的國力,對歷史的影響恐怕較為有限。台灣可能發展成為荷蘭對東亞,尤其是對日貿易的中繼站直到幕府開港。然而,當日本從明治維新崛起時,荷蘭在台灣可能成為被挑戰的對象,甚至可能代替俄國成為第一個被日擊敗的西方國家。即使運用英日同盟來減少日本的壓力,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國實力的衰弱,荷蘭在台灣的處境將會更為艱難,然後在太平洋戰爭被日本擊敗應無懸念。戰後荷蘭可能跟印尼一樣重新取得控制,但是有無本地獨立運動將會影響後續發展,而這跟人口結構有關。

由於距離巴達維雅(Batavia,現在的雅加達)遙遠,其治理可能會與東印度群島相對獨立。難以推測的是荷蘭殖民政府會不會引進外來勞動力,若有,是漢人、印尼人還是其他?如果是漢人為主,其他民族為輔,台灣可能變成荷蘭版的新加坡或香港,而在二十世紀的獨立運動極可能與中國有所連結,無論是國民黨或共黨。萬一獨立之後,可能會捲入中國的政治圈,甚至在適當的統戰下,「回歸」也不是不可能。假如印尼人或爪哇人為主,印尼語與回教在台成為主流文化特徵的機會不小,與蘇卡諾等的獨立運動連結大概也會出現,最後的差異大概只是在於是單獨獨立或者成為印尼最北的領土。印尼化的獨立國家配上荷蘭殖民遺產的有限基礎建設,會讓台灣被歸類為東南亞,且農業為經濟的主力。成為印尼領土的狀況下,印尼的國際地位應會較現在為高,尤其是在冷戰時期,而蘇卡諾一度親共的政治態度大概會被美國提早介入,使得其1965年的政變與後續的政治動盪不致發生。還有一種更小的可能性是荷蘭維持主權至今,但是基於文化不同與地理距離,變成類似阿魯巴群島的構成國(Constituent Country)或是自治領。

總而言之,無論是落入英國或是由荷蘭持續殖民,台灣應該很難變成歐洲國家在東亞的飛地,反而獨立的機會比較大。經濟受到較為有限的基礎建設,所以未必比現狀好,但是少了主權問題,很多根本的歧異就可以免除。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不過從這推演可以看出台灣跟東南亞的關連很緊密,不僅是現在與未來,也包括過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