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驚奇隊長與1990的暴女們──Courtney Love & The Hole 寇特妮.樂芙與洞穴樂團

友善列印版本

2019年三月上映的漫威電影《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宣示了最終能夠拯救地球的「最強超級英雄」是一位女性,而劇情中大量引用1990年代的流行文化意象、油漬搖滾(Grunge)經典歌曲作為配樂,也呼應著女主角成長階段中最重要的一段時代;的確,歷經了1980流行音樂的商業黃金全盛時期,1990年代的憤青們,以更批判、反思、顛覆的角度來看待流行音樂這回事,孕育於校園與車庫、外表不修邊幅的油漬搖滾因而崛起,「超脫」(Nirvana)樂團與早逝的主唱寇特.科班(Kurt Cobain)更成為一個時代的傳說;不過,回到《驚奇隊長》帶來的啟示,1990年代確實也是女性在搖滾樂上更能擺脫男性、以更為激烈而昂揚的戰鬥姿態,面對男性主導的搖滾樂界的一個時代,許多純女性搖滾樂團、暴女樂團、女性主導(female-fronted)的樂團百花齊放;其實,這也呼應了《驚奇隊長》啟用女性做為終極超級英雄、並將故事背景設於1995年的象徵意義。

而1990年代最具知名度、也最具代表性的搖滾女星,或許莫過於寇特妮.樂芙(Courtney Love)與她的「洞穴」(The Hole)樂團了。許多人認識樂芙,是從她身為寇特.科班那號稱「搖滾史上最具爭議性女人」的妻子開始,然而,同樣是搞獨立樂團出身的她,身為科班之妻,在「超脫」的超級樂團光暈之下,音樂創作的焦點完全被模糊,大眾眼中似乎只有她與科班吸毒的荒誕生活、兩人感情不合、最後甚至導致科班壓力過大而自殺等等八卦傳聞,以及她後來以性感美艷之姿、朝向影視歌三棲發展、並成為狗仔追逐對象的種種後續。

其實,剝掉寇特妮.樂芙那層光鮮耀眼的「名人」之皮,卻不難發現:在種種爭議的包裝之下,她的音樂創作卻是出人意料的充滿個性,除了相當飽滿的成熟度,更以充分的搖滾精神,為九〇年代的基進女性主義,作了非常完整的發聲。

樂芙出生於一個嬉皮家庭,在追求自我意識遠勝家庭意識、極度崇尚自由與反社會的父母之下,她自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父母早早離異後,她便開始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充滿毒品與迷幻的嬉皮社區成長,流浪在多個繼父之間,生命中充滿自卑與自憐,讓她心中醞釀了無限憤慨、對世界充滿疑問與吶喊;13 歲時,她便因偷竊罪被送進少年教養院,卻在這裡聽見並接觸到女子搖滾樂團The Runaways,歌聲中的深沉吶喊與撕心裂肺的怒吼,與她的靈魂共振,就此改變了她的一生。搖滾樂,是她宣洩種種不滿、追求生命出口的管道,也是她對抗世界的武器,在音樂裡,她找到了一個更多元、自由、奔放的世界。於是,年方15時,樂芙便逃離家庭前往都柏林和英國住了一年,參與Alex Cox 的電影《Sid and Nancy》(1986) 與《Straight to Hell》(1987)的演出,並結識搖滾明星Julian Cope與許多樂手,從此耽溺搖滾樂的世界裡;回到美國洛杉磯後,她在「不再信仰」(Faith No More)樂團短暫擔任過主唱,但性喜主導的她卻呆不久,幾經輾轉,於1989 年成立「Hole」樂團,1991 年獨立製作發行《Pretty On The Inside》,專輯名稱就充滿挑逗意味,展現暴女(Riot Grrrl)風潮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女性不是要需模仿男性、壓抑傳統的女性刻板印象才能獲得男性的力量,而是可以靠自己、靠女性天賦的特質(包括性感等),來獲得發聲的機會和眾人的注目、重視。

1992年她與科班結婚後,兩人開始使用海洛因,因而導致多方猜測,認為這是科班的主要死因之一;1994 年科班死後兩週發行、充滿陰性生殖隱喻的《Live Through This》,竟也成為對無常生命感嘆的一首輓歌。

科班身後留下一封曖昧的遺書,除了對於龐大資本主義商業/明星體制的不適應,同時也包含與身邊最親近的人無法彼此理解的疏離隔閡;因此,樂芙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免不了有人責難:是她害死了科班,也有人認為她是在利用科班與「超脫」的音樂名聲沽名釣譽、吹捧自己的「洞穴」樂團,但最難能可貴的是,樂芙對這種種批判卻毫不畏縮,繼續自己的音樂和演藝事業,甚至將觸角伸到好萊塢,演出「1997 情色風暴」等電影,美艷絕倫的媚惑姿態入圍金球獎最佳女配角;而在1998 年發行的《Celebrity Skin 》,更以嘲諷、犀利的態度,剖析了現代社會這種媒體渲染凌駕真相、人們嗜血八卦的現象,煙視媚行、放肆不羈,相對流露的,卻是一名女子對自我的絕對肯定,以及獨醒的孤傲。

之後,「洞穴」雖在2001年面臨解散,但樂芙對自己的音樂生涯藍圖仍持續有著密集的規劃,和多位著名搖滾樂手包括Marilyn Manson 、Veruca Salt等人的合作,以及多個計劃性樂團,奠定她搖滾教母的地位;參與約翰.卡本特、安迪.考夫曼等著名導演的電影演出,更讓她成為十足的影歌雙棲巨星。2004年,樂芙以單飛的名義發行了《America’s Sweetheart》,但「洞穴」則在2009年復合,於2010年再次發行十足女性獨立宣言的《Nobody's Daughter》。

撇開種種爭議、八卦、與媒體和唱片公司之間複雜的愛恨情仇,單就音樂來說,寇特妮.樂芙其實絕對是有實力的:一手好吉他,低沈有力、能吼能吟的歌聲,加上豐富的旋律感與強烈的情緒,都是「洞穴」除了依靠「超脫」名聲之外,能真正大紅大紫、音樂深入人心的原因。而寇特妮.樂芙不畏風雨,斷然展現自我的個性,確實也為搖滾女星的種種可能性,開拓了另一條路。

成長於1990年代的人們,被貼上「X世代」標籤,在歷經經濟快速成長和快速破滅之下,見識了社會的無常;如同寇特妮.樂芙,她只願意自己的方式表態,也厭倦了世人加諸女性定義(甚至包括原來的女性主義),她偏要離經叛道,以外人看來怪誕、詭譎的方式,用自己最真的態度去狂野地熱愛生命,也為女性的氣質與身體樣貌開拓更多可能性;對她來說,搖滾確實是一種生命的態度,讓她理解到不需暴力也可以顛覆這個世界,雖然人世紛擾、感情雜遝,但信念正如那高懸在夜空中的孤星,永遠都能在黑暗中指引方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