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介】當企業購併國家:為什麼經濟成長人民還是不幸福?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當企業購併國家:從全球資本主義,反思民主、分配與公平正義(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

作者: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譯者:許玉雯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4/10/09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1489

當川普發布移民禁令,影響政府暫緩這道禁令的,究竟是華盛頓特區外成群結隊的人民與律師,還是接洽白宮的蘋果執行長庫克?

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國家逐漸被企業治理,人民要如何從企業手中奪回自己的國家?「當企業購併國家」一書從資本主義、全球競爭關係、民營化與跨國性區域組織的興起探討企業如何取得權力並佔領我們的國家,提醒我們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必須要審慎思考「經濟成長的對象」究竟是誰。

一、資本主義的迷思

雷根與柴契爾夫人自1970年代以來推行的由上往下經濟政策(trickle-down economics)主張對富人與企業減稅,並相信減稅後他們會將多餘的錢拿來投資並雇用更多勞工,帶動經濟成長。資本主義擁護者也相信,這樣的循環會訓練出素質較高的工作者及中產階級,進而帶動民主發展。然而,事實卻是,至今沒有任何統計資料可以證實政府對於企業的獎勵措施可以創造實質的工作機會。這套資本主義至上的經濟政策忽略了自由市場以己身利益為優先的後果。

書中列舉了90年代美國政府鉅額補助AT&T、奇異、波音、Bechtel等外銷企業,但這些公司在拿到補助後的幾年卻降低了38%的雇用人數。我們也可以看到2016年,BMW用8000個工作機會作為反對英國政府脫歐的籌碼。

網際網路發達與全球化的今日,企業已有了自行決定要繳多少稅,以及在哪裡繳稅的權利。政府不只越來越難向企業徵稅,因為有錢人與技術人員的移動能力提高,政府還要擔心增稅會使這些人遷徙他國,導致社會支出的重擔全落在一般百姓身上,企業與富人反而不用負擔責任。

大家不斷追求財富,但資本主義卻使得財富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資本主義財富由上往下分配的說詞,已被證實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今日的美國有40%的財富聚集在前1%的人手上,甚至有13.4%的美國人處於貧窮狀態。

股神巴菲特對此現象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如果我們讓2000年的奧運得主所生的小孩成為2020年奧運代表隊員的說法聽起來太過荒唐的話,那麼我們建構一個社會,讓今天富裕家庭的小孩因財富的優勢而成為明日領導人的做法亦是錯誤的。這樣做不但違反美國建國時的民主與機會平等的價值,對經濟也有相當大的殺傷力。」(資料來源:當企業購併國家第三章)。

二、全球化與民營化

全球化下,因勞動力與製造地點有更低成本的選擇,無特殊技能的無產階級面臨政治與經濟力量的萎縮。書中以多國案例說明,全球競爭的壓力使雇主採取更為彈性的勞動政策,意即不用對勞工付出長期合約,而政府也默許了這樣的情形,例如法國與德國在1999年前後皆放鬆了遣散勞工的法令限制。

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相繼對外開放,外資對於這些國家的重要性逐漸升高。作者諾瑞娜提到:「為了吸引外資,這些國家放鬆或解除法令、大砍薪資與社會福利,默許企業造成社會騷動。」她也以1997年,印度警察毆打在安隆公司外和平抗議的群眾為例,提出了國家到底站在人民還是企業那一邊的質疑。

當然,跨國企業也有嘗試負起社會責任的時候,但跨國企業的援助往往夾帶削弱當地政府功能、不了解當地情況、援助隨時會因企業遷移而中止、或是成為企業威脅政府的籌碼等風險。例如IBM曾捐助南非當地的小學上千台電腦,但因當地沒有會教電腦的老師,這些電腦最終都成了廢鐵。

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的趨勢也讓政府開放越來越多民營事業,但並不是所有的公共事務都可以外包給民營公司,因為得標的通常是出價最低的廠商,價格低廉的代價,則是較差的服務品質。美國的機場維安是本書最精彩的例子,Argenbright security負責了美國大多數機場的維安,但為了降低人事成本,他們雇用的維安人員通常只有8小時的職前訓練和40小時的在職訓練,甚至911事件之後也依然如此。

政商的角色正在互換,除了民營事業增多,書中提到的寶僑、英國石油、本田汽車等企業均在某些地區提供了教育與醫療服務,他們比政府更能快速回應消費者(人民)的需求,企業悄悄取代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當最後企業取代政府的角色,人民的後盾又是什麼呢?

三、誰的跨國性區域組織

作者也指出,跨國性的區域組織正在造成南北半球、以及東西半球的對立。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等世界金融組織,看似是第三世界國家社會正義與經濟的解方,實則在以貸款條件強迫受援國家接受這些組織的經濟觀點。這些組織開出的經濟處方箋,造成無法跟上自由貿易速度的第三世界國家大規模且草率的民營化,並減少了國家的公共支出。

而WTO這類型的貿易組織,則由企業建構出超越國家的制裁權利。各個企業代表國家出席部長會議,或是以大量的金錢捐獻爭取和世界領袖們見面的機會。當貿易爭端牴觸了某國當地的法律,WTO的專門小組可能會建議該國改變法律,在這討論的過程中,公民團體不得旁聽。缺乏公平性的流程不只出現在專家會議,在一般的公開會議裡,第三世界國家也常常被屏除在外,除了因無法負擔旅費造成與會代表的人數懸殊,還可能被拒絕於最終談判場合之外。1999年甚至發生過美國不准非洲國家代表安排翻譯員與麥克風的情事。或是在2001年,美國貿易部曾威脅多明尼加與海地兩國的WTO代表,若不支持採購案,將中止對兩國的金援(資料來源:當企業購併國家第四章)。

孟山都的安亞特就曾在英國衛報上表示:「企業界發現國際貿易出現問題,WTO便創造出一個解決方案,將規模縮小成一個具體提案,然後推銷給我們的政府及其他政府.....全球各個產業及貿易商,同時扮演病人、診斷師、和醫生的角色。」(“Britian and Americans have given big business and inhumane bonus”, Guardian, Oct 28, 1999.)

四、全球化下如何收復人民的國家

當企業購併國家一書以無數真實案例指控企業與資本主義的奪權,閱讀的同時,企業的力量之大也許令人絕望,但作者也在書末的篇章提出一些採取實際行動的方向。

身為消費者的人民,必須時刻監督企業的作為,例如可以上企業瞭望台www.corpwatch.org這類的網站,注意企業是否違反公平正義原則,別忘了我們每一次的購物都是在投票。而對於真正的政府,人民必須要以行動清楚表達自己的訴求,拒絕被企業與政府擺佈。

身為人民的政府,則有責任清查企業的權力,並公開所有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企業資訊(例如企業在媒體公司的持股、是否佔用公共財)、適度限制企業的政治獻金、並重新改革稅法計算與公共支出的方式。

身為為人類謀福祉的世界組織,作者呼籲北半球政府必須進行司法改革,揭露跨國企業子母公司的關係,並成立WSO(World Social Organization)與WTO抗衡,確保市場與法規不會侵害人權,同時成立全球稅收機構,重新制定全球的稅收機制(例如向能源使用較多的企業課徵能源稅),以及勾消第三世界國家不公平的外債。

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經濟成長只是一種手段,有品質的生活與和諧的社會才是我們追求經濟成長的目的。當企業購併國家一書,正是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的喧鬧世界裡,最寧靜卻鏗鏘的警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