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平的太平島──「總統登島」能在國際法庭保衛台灣權益嗎?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年南海爭議不斷,中菲越及台灣都在該區強調主權。而我國總統馬英九(1月28日)以保衛國家權益之名,登上編制在高雄旗津的南沙太平島,造成兩極評價。在此試著還原各方說法,再代入近期國際仲裁、南海爭議的時空脈絡,進行討論。

一、官方如是言

馬總統的登島談話有二重點:(1)延續2015/5《南海和平倡議》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要點,提出實踐倡議的路徑圖;(2)舉證太平島可供人居住,能維持經濟生活,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21條「島嶼」定義,可享200浬專屬經濟區。

馬總統返抵國門後,於記者會表示:「登島是為回應菲律賓針對南海爭議,提出國際仲裁案作積極回應…菲方律師於仲裁庭(2015/11)上,指控太平島被判為『岩礁』僅能享12浬領海,對比『島嶼』差278倍,是很大國家利益…我不出來提醒仲裁庭,可能來不及。」若照總統談話的脈絡,回應國際仲裁當屬此行的要點。

對此有學者表示贊同,政大國際學院外交政策中心主任黃奎博指出:「從法理看,總統此行確有向國際宣告主權的意義」;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則強調:「國際法庭判決主權時,台灣因『非聯合國成員』不能受邀備陳,那就只能總統親自前往,向國際宣示『這是一個島』」。兩位學者的看法,相當程度為總統此行做出正面評價。而究竟「登島真能回應國際仲裁嗎?」則是讀者應進一步提出的質疑,故須先釐清太平島被捲入國際仲裁的原因。

二、仲裁起因:是誰在跟誰吵架?

國際仲裁起因於2013年,菲國因不滿中國的「九段線」領海主張,尋求聯合國仲裁,提請荷蘭海牙的仲裁法院,試圖舉證「九段線」違反《海洋法公約》,而太平島也被列入菲方提出的4000頁訴狀中(2014/3);仲裁庭進度在2015開聽證會,預計有可能在2016年中裁決。至此,「登島捍衛主權」說法似頗有道理,但這僅是從法理角度看。若改從南海爭議實際的外交文書、脈絡來看,卻存在許多疑義

三、國際仲裁:跟你想的不一樣

首先,太平島在國際仲裁庭,不一定會被判為岩礁。根據行政院2015/11的公文:「經查陸菲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菲律賓15項訴求中並未提及太平島,依不告不理原則,仲裁庭未來實體審判時,應不致對我國太平島做出裁決……仲裁庭僅針對該案程序問題做判斷,未觸及實體問題,並無外傳將我國太平島降為岩礁的情況」。公文中,明顯對仲裁庭審議實況有不同的掌握,這與總統強調「再不去就來不及了」的急迫性,有著顯而易見的差異。仲裁庭上,台灣並非站在菲國的對立面。

其次,捍衛沒被釐清的主權。仲裁庭上,菲國控訴的對象是中國「九段線」。「九段線」是什麼?「九段線」是中國政府主張其在南海權益的邊界。然而這個說法最早,從歷史上是由「中華民國政府」在1947年提出的「十一段線」──地圖在南海海域上斷續的11段國界線標示--但在國共政府的特殊國際關係下,中國方面在1953年,由總理周恩來移除鄰近越南的2段,成為「九段線」,認定為國境。

在整起國際訴訟案上,菲國白紙黑字控訴的,是中國的「九段線」、近年南海填海造島、及部屬軍事武力行為,透露出日益緊張的軍事恫嚇壓力。而擁有南海最大天然島嶼的台灣,並非站在菲國仲裁的對立面,在已有海巡署實地駐紮的優勢下,馬總統若真要捍衛主權,為何不是就「九段線」與「十一段線」做出表態,說明重疊的海權邊界,讓菲國明確釐清仲裁對象?甚至當登島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兩岸屬同一中,中國對南海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兩岸同胞有責任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發言,將兩岸綁在一起,卻也不見馬總統出面澄清主權──尤其是在馬習會帶給國際「有一中無各表」的印象後?

四、刷存在感:安分看守很難嗎?

馬總統所謂的捍衛,是以敏感的總統職銜登島,加深南海局面緊張。無怪乎,此舉會引來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唐納「美方感到失望,行動沒有助益,對和平解決南海爭議無貢獻」批評,以及AIT在臺協會發言人游詩雅「此行動極無助益」的評價。馬總統提出《南海和平倡議》中「擱置爭議」原則,竟由本人親自打破,太平島情勢更顯不太平!

猶記得2014年1129大選,台灣人民投票表達對執政者的不信任;經歷馬習會,有一中無各表,等傷害台灣人民情感的言行後,更在今年的116大選,全面捨棄執政者,只求他「看守」過渡時期。但值此青黃不接之時,已不受人民信賴的執政者,竟又陸續拋出「違憲的」多數黨組閣、「沒有兩岸監督條例的」貨貿談判、「無視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的」中嘉案,乃至於「不合擱置爭議原則的」太平島登島等議題,讓人民在不安中面對過渡。

「我不喜歡你這樣」,人民已經如此明確的表態,政府看見了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