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集體貧困的認知失調

友善列印版本

當今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剩下22K,若薪資較高的工作者往往都是超時勞動,更有宏達電等大型企業以更「劃算」的建教合作剝削青年勞動者;相對於低水平的薪資,物價房價等各項指標卻日益高漲。各項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薪資和勞動結構明白攤在眼前,許多論者卻依然強調「充實自我價值的重要」、「等待媳婦熬成婆的一天」。這大概是認知失調的最佳詮釋了吧!

猶記得去年金曲獎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這句話:「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絕對只請得起猴子。」看著眼前的事實,為什麼我們心懷不滿的領著香蕉的同時,卻又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變成美猴王?如果人人都把自己視為暫時潦倒的有錢人,而不是被剝削的對象,如何可能跳脫集體貧窮的困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裡茲(Joseph E. Stiglitz)在《不公平的代價》一書中論及,目前許多經濟體系的問題根本不是低成長,而是分配不均:位於頂層1%的人的所得並不是藉由相對應的生產貢獻得來,而是透過各種政治經濟制度剝削其他99%的人造成的。對照起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處境,也是相同的道理。

 

因此面對資本家和執政者聯手構成的統治集團,我們更需要一一檢視其言論和行為,並點出當中的矛盾--如同喜劇演員George Carlin一針見血的黑色幽默--「保守派說,如果你不給富人錢,他們將會失去投資的誘因;但是談到把錢給窮人,卻說給太多錢會令他們失去一切動力。」許多補助企業、擴大私人投資的政策,看似造福人群,其實是更進一步排擠/弱化了公共支出的效果。

幸好,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也絕非無計可施。史迪格裡茲除了分析當前情勢,也給了我們某些啟示:透過籌組和運作工會,勞動者得以發揮制衡的力量,捍衛基本的社會保障(工時、薪資、工作環境等等)、推動法律改革、財稅改革和投資公共建設、民主政治的積極參與更是政治改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再用鴕鳥的方式回應先前的認知失調,該爭取的權益就要爭取;如果我們選擇遲遲等待著媳婦熬成婆,只怕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關鍵字: 認知失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