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為什麼反對安保法制?(下) ──從「憲法九條論爭」談起

友善列印版本

反什麼?2015年安保法制內容為何?

今年安保法制的內容,可稱為「10加1[1]」:10個法律修正案、1個新法案。令人眼花撩亂的法案修正中,最重要的有三個:武力攻擊事態法、重要影響事態法案、國際和平支援法案。

一、武力攻擊事態法

依照圖三,原本的2003年訂定這個「武力攻擊事態法」是處理日本遭受外國攻擊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的法律。延續去年夏天的「閣議決定」,這次的「武力攻擊事態法修正案」改成「和我國有密切關係的他國遭受武力攻擊時,我國因此而威脅存亡,國民的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有根本上被推翻的明顯危險,的這種狀況」。

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本身沒有遭受攻擊,如果放任它不管,也會有(和自己遭受攻擊)同樣的危險,「危及存亡之秋」的話,就可以反擊。

安倍舉例,中東發生戰爭時,日本的原油運輸船就無法通行,對會國民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公明黨表示只是為了經濟利益派遣自衛隊是不行的。可見執政黨自公聯盟內部也有分歧。

如果通過了新的法律,行使集體自衛權只需要符合上述「武力行使三要件[2]」的第一要件「存立危機事態」、以及另外兩項要件(比例原則與必要原則),日本就可以在海外進行戰爭。

二、重要影響事態法案

「重要影響事態法案」舊稱「周邊事態法」,原本日本自衛隊只能跟上圖一樣,若在「日本周邊」,例如朝鮮半島、台灣海峽等地發生衝突,自衛隊可以支援美軍。修正以後,不僅取消了地理限制,也取消了只能援助美軍的限制。

看到這邊,可以發現所有政府都喜歡跟人民玩文字遊戲。「重要影響事態法案」跟「武力攻擊事態」和「存立危機事態」的差異是?

1.武力攻擊事態:日本遭受攻擊的狀況。

2.存立危機事態:即使是他國遭受攻擊,日本仍遭遇到危及日本存亡的狀況。

3.重要影響事態:舊稱「周邊事態」,是指那些如果日本坐視不管、日本接下來就很可能遭受攻擊的狀況。例如朝鮮半島衝突。1999年的「周邊事態法」就是因為1997年的北韓核子試驗危機而成立的法律。

三、國際和平支援法案

這是一個新法案。「國際和平共同應對事態(国際平和共同対処事態)」發生的時候,日本可以幫助美國等他國軍隊。這和「重要影響事態」的差別是,重要影響事態是一定要和日本的安全有關的,「國際和平共同應對事態」則是國際社會一致必須處理的問題時,日本可一同加入。例如反恐政策。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攻擊的時候,日本也訂定了《反恐對策特別法》,但這個新的法案變成了「恆久法」,而且也沒有把日本自衛隊限制在「非戰鬥區域」之中。

 

從圖五的說明可以清楚發現,原本自衛隊連中間那塊灰色區域「預想戰鬥地區」都不能去,但修正以後只有「正在戰鬥中」的地方不能去,支援的方式與據點也被擴大了。

由以上整理可知,這次的安保法案大大的擴大了舊有的日本政府派遣自衛隊的權限,自衛隊的活動範圍變大,幾乎與正常的(沒有憲法九條)一般國家無異!也難怪這次的「安保法制」被反對者稱為「戰爭法案」了。反對者基於反戰與守護九條的理念,發起了這次的反戰學運。

二戰結束七十年:從日本反戰學運反思台灣主體的歷史敘事

現在帶領日本反安保法制學運的學生組織名稱是「為了自由民主的學生緊急行動」、簡稱「SEALDs(シールズ:Students Emergency Action for Liberal Democracy - s)」,在他們網站的首頁[3]聲明:「我們尊重戰後七十年以來建立起的自由民主體制」、「為了守護面臨危機的日本憲法,我們明確表明三項立場:立憲主義、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學者們也發起了「反對安保法案學者之會[4]」,在8月3日已達將近一萬三千人的學者連署、兩萬七千人的公民連署。發起的學者中有許多重量級的日本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界的學者。筆者在抗議現場與一些抗議學生聊天、並觀察訪談報導影片,會發現反對者的理由多站在戰爭經驗、戰後民主體制得來不易、以及立憲主義的角度,去堅持守護憲法九條的立場。

現在,正是戰後日本體制轉換的關鍵時刻;此時原本對政治冷漠的日本社會,無論有無戰爭經驗,連高中生都站出來了;對日本社會而言,對「戰爭」的立場,可以從這次「安保法制」的爭議中展現出來。前面花了大量篇幅說明日本政府巧妙的在不修改九條的狀態下讓日本「正常化」,但從日本近日的抗議浪潮中可以發現,無論老中青,同樣訴諸「反戰」的理念。

對身處「日本周邊」的台灣而言,也許戰略利益上和參與本次學運的日本人考量不盡相同,本文也因為篇幅無法深入討論安保法制與台灣的關係,但日本年輕人這次站出來,不禁讓我思考:許多日本人因為痛苦的戰爭記憶而主張反戰,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影響台灣最深、最久遠的一場戰爭,我們台灣人對二戰的記憶是什麼呢?台灣在戰前屬於日本殖民地、戰後被中國國民黨統治,在外來者的統治下,一直很難有以台灣為主體的戰爭歷史敘事[5]。在台灣反課綱爭議延燒的現在,正恰逢二戰結束的8月15日七十週年前夕,七十年前,台灣人當時可能和日本人一樣在戰場上經歷戰火之苦、也在8月15日聆聽「玉音放送」,然而我們的歷史書寫權卻一直不在我們手中。

歷史,帶給了今天的許多日本年輕人對「反戰」的堅持(當然同時也帶給了其反對派不同的想法),那麼,「那場戰爭」到底帶給台灣人什麼樣的記憶呢?筆者僅以此文粗淺介紹日本學運現在的反對脈絡,期許台日公民社會的相互理解,也許能帶給台灣對自身歷史主體性的反思。

 

註:8月3日涉谷高中生抗議安保法制遊行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fCj2AvrdA

 


[1] 本次「安保法制」包含一「新法案」(国際平和支援法案)、十個「改正法案」(武力攻撃事態法改正案、重要影響事態法案、PKO協力法改正案、自衛隊法改正案、船舶検査法改正案、米軍等行動円滑化法案、海上輸送規制法改正案、捕虜取り扱い法改正案、特定公共施設利用法改正案、国家安全保障会議(NSC)設置法改正案)。

[2] 2014年閣議決定「武力行使三要件」的全文請參考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4/07/01/right-of-collective-self-defense_n_5549648.html

[3] SEALDs網站網址:http://www.sealds.com

[4] 「安全保障関連法案に反対する学者の会」網站網址:http://anti-security-related-bill.jp

[5] 在二戰七十週年的八月,想了解台灣主體的二戰敘事,筆者推薦台灣歷史博物館現正展示的特別展「二戰下的台灣人」(http://www.nmth.gov.tw)以及中研院台史所於8月15~16日所舉辦的「戰爭與台灣社會」研討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