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馬目睹的家破國亡,與泛舟哥和木村有關⋯

友善列印版本

上個周末,一位受訪時說「颱風天就是要泛舟,不然要幹嘛」的年輕人一夕之間爆紅,而初次來台的木村拓哉也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同時跟800人晚餐、8000人宵夜…。

爆紅的泛舟哥和木村現象,都說明了社群媒體時代,每個受眾都具有在原有媒體文本之外,自主再製生產成次文本的能力,換言之,這兩例都再次說明了,媒體傳播不再只是上到下、一對多,而要面臨多對多的再製挑戰。

泛舟哥的爆紅,是對主流媒體颱風天固定新聞產製模式的反諷。「風好大、水好高,我都快站不住了」、「颱風天裡KTV、電影院和百貨公司都是滿滿人潮」、「年輕人在颱風天還去觀浪,甚至沖浪」…,不論颱風的強度、走向、結構和可能帶來的災害是否不同,千篇一律的颱風新聞裡,我們看到記者在海邊被風浪狂掃,也看到記者努力找淹水處直播颱風現況。

這一句「颱風天就是要泛舟,不然要幹嘛」的反串回應,一吐長期以來民眾對主流媒體颱風新聞的反應。泛舟哥嘗到15分鐘(其實只需要2分鐘)走紅的滋味,新成立的粉絲頁在短短兩天內就破29萬人,遠比全球最富有政黨的準總統參選人還高出兩倍有餘。

「他超有梗」是粉絲們普遍對泛舟哥的評價,但泛舟哥「有梗」的意義在於,他「反客為主」,以一種有禮、溫和且「符合主流媒體預設答案」的方式,「回嗆」了那位發問的記者(以及記者背後己預設好固定答案的那個編輯台)。

“read between the lines”這句英文諺語指的是「讀出言外之意」,在影像媒體和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觀眾/讀者們讀出了泛舟哥溫和有禮回嗆的「言外之意」,而這也是泛舟哥和讀者之間不需言語的「共同默契」。

木村拓哉瞬間同在的現象,則更是一種脫離了原有意義的文本再製。

木村迷們從實體的制式接送機歡迎儀式走向虛擬,藉由社群網路的特性,自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熱切互動」,於是,無圖(無真相)的即時動態粉粉出現,諸如「不是到了嗎?怎麼電話還沒來」、「我跟金城武約他吃宵夜啦,放心」、「他在日本工作太久了,一定很累」、「他今晚住我這啦!」…等自high文。

從「木村來台」的這個事實不斷衍生,木村迷們自行創作了各式劇本,並且自行傳播而樂此不疲,不必然跟著事實發展(木村真的跟誰過夜了嗎?),也不必然跟木村本人相關(他本人真的有去吃宵夜?)。

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觀眾/讀者早己從被動的、可被洗腦的,成為會批判思考、主動竄改文本衍生意義的網路媒體公民。這是連勝文成為網友最愛的原因,也是馬英九粉專居然以官方身份PO出那幅他「遠距離」看著被燒毀城市民不聊生景像,而被瘋傳嘲笑的主因。

從上而下、單一傳播的時光早己逝去,行政院若無法了解這一點,國民黨若仍耽溺在以龐大經費就能放風聲控制輿論的美好時期,就只能看著光靠一只尤達杯,一句話都不必說的蔡英文團隊,在這個網路社群媒體的年代裡遙遙領先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