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看看南韓「媒體人從政」 想想新聞的初衷與價值

友善列印版本

筆名「司馬文武」的資深媒體人江春男,在赴任新加坡代表前,因酒駕而辭職,成為眾人熱議對象。酒駕及適任與否,已被談論多時,但有人藉司馬之例子拋出疑問,值得細加探討:「媒體人該不該從政?」近來,甚至台灣的前輩前來詢問南韓的例子。

放眼司馬之經歷,從報社記者、主管,到2000年陳水扁總統上任時,成為就職演說撰稿人之一,隨後獲任國安會副秘書長;二次政權輪替後,返回報業,擔任全職顧問與專欄作家,又在民進黨重掌政權後,一度要重返政治圈。

在南韓,媒體人進出政界更為頻繁,近期甚至引發若干爭議,我們可分成軍政獨裁時期與民主化時期來看。

早期「媒體人踏入政界」,最為人所提及之例,是曾任《朝鮮日報》社長,後來一手創建《韓國日報》集團,並自任總編輯的媒體大亨張基榮,他在與朴正熙總統交好後,1963年直接被任命為副總理。

在政界期間,張基榮協助朴正熙推動韓日外交正常化、經濟開發、體育事業與南北對話等,獲得不錯評價。離任後,他重新投入媒體經營,也積極準備投入選舉,最後順利當選執政黨國會議員,直到去世為止。

70年代,《韓國日報》以較中立與客觀的報導,被視為南韓最有信譽與影響力的媒體。曾有該報記者評價,張基榮踏入政界,使不少讀者對《韓國日報》貼上「親執政黨」的標籤;他在政界的活動,倚靠的也是在任職媒體時的人脈。只是,憑著他的才能,不論媒體或政治事業,都弄得有聲有色,當年並未有太多人去討論「媒體人」與「政治人物」的連結與區隔。

80年代,全斗煥執政後,為盡可能消滅反對聲音,鞏固政權,實施「媒體統廢合」政策,強行整併通訊社、報社、電台與電視台,不少記者,特別是批判政府色彩強烈的人士,因此丟了飯碗。

1982年,MBC電視台社長李振羲被全斗煥政府任命為「文化公報部」長官,這個職務相當於以前台灣的新聞局長。李振羲是報社政治記者出身,後來進入親朴正熙系統,獲推薦成為國會議員。任期結束後,回任報社與電視台主管。

3年過後,新任長官是KBS電視台社長李元洪,他也曾是報社記者,在全斗煥發動政變期間,擔任青瓦台秘書官,後來才奉命持掌電視台。

這段期間,媒體人投入政界,通常是受當局攏絡的親政府派人士,政府希望他們扮演的角色是「以夷制夷」,利用他們在媒體界的工作經驗、對生態的熟稔,發揮優勢箝制與操控媒體,盡可將媒體職責轉化為政府的傳聲筒。

長期監測媒體問題與推動媒改的市民團體「民主媒體運動市民聯盟」,就曾發表報告書指出,出任公報部長的「雙李」,都曾積極參與合作,推動全斗煥的「媒體統廢合」政策。

他們把軍人安插進電視台任職,要求以全斗煥的活動作為新聞報導重點,甚至開闢時段播送讚揚全斗煥的特別節目。這是南韓媒體界的黑暗期,問題出在親政府媒體人與當局的私通、勾結與合作。

民主化後,媒體人從政更為頻繁,其中以參選國會議員為最大宗,這些人通常都曾擔任主播。當中有人持續扮演反對角色,犀利問政;也有人持續為政府護航。

1996年,曾同時出任KBS報道本部長(新聞部經理)與晚間新聞主播的朴成範,代表保守派執政黨新韓國黨(今新世界黨的前身)出馬,順利當選國會議員。

大部分加入KBS工會的記者,對朴成範不抱好感。全斗煥執政中後期,他參與新聞編播參與者,並每晚出現在螢幕前,報導總統行蹤的男人。

1991年,KBS工會為反對官派社長就任,發動大規模罷工,最後演變成鎮暴警察進入電視台逮捕與驅離的事件。工會成員曾在晚間新聞直播中,衝進主播台,要求身兼新最高主管的朴成範報導工會遭鎮壓的消息,卻遭拒絕而引發記者群要求其下台。

但在不少受過反共教育的年長觀眾心中,朴成範的穩重風格頗為人稱讚,加上電視上的高曝光度,讓他挾帶高人氣,順利選上兩次國會議員。

另一著名之例是2007年,與保守派的首爾市長李明博,一同角逐總統大位的進步派候選人鄭東泳,他在踏入政界前,是MBC週末晚間新聞主播,1996年代表在野黨投入選舉後,順利當選國會議員。

南韓民主化後初中期的「媒體人從政」,多半是政治記者或知名主播,靠著在螢光幕前露面的高知名度,還有跑政治線時累積的人脈,被政黨評斷有當選勝算,在接觸與說服下踏入政界。根據筆者統計,「老三台」(KBS、MBC、SBS)開播以來,就已有41位晚間新聞主播,後來投入選舉或公職,如此風氣持續至今。

朴槿惠總統執政後,出現較大宗的現象是,試圖任用許多媒體人進入政府團隊,惹來不少爭議。在總統上任初的訪美期間,爆發性騷擾駐美大使館女職員案件,引發國際軒然大波而遭引退的青瓦台發言人尹昶重,曾是報社記者與主筆,中途出任執政黨競選辦公室幹事後,又回到報社擔任論說委員。

2014年,曾任KBS晚間新聞主播的閔庚旭,也被任命為青瓦台發言人,之後接受執政黨徵召,當選國會議員。閔庚旭在赴任青瓦台前一晚,還在晚間新聞中以文化部長的身分,在螢光幕前露面,解說時事。

事實上,KBS勞資曾通過職業倫理綱領,當中明訂「電視與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結束其職務6個月內,不得投入政治活動」。

但最後電視台卻辯稱,「政治活動」指的是參選或加入政黨活動,青瓦台職務「屬於公職」而不在此限。如此回應,引發內部記者和記協反彈,但在政府對公營媒體箝制日益嚴重下,已無力量予以反制。

諷刺的是,繼閔庚旭後,接班的新科發言人鄭延國,也曾任MBC週末晚間新聞主播,在主管任內被挖角。

媒體人出馬競選國會議員,無論從屬哪黨,尚能透過問政發揮監督職責,但理當站在「永遠的反對者」的新聞從業員,受當局攏絡為「政府化妝師」,讓許多記者覺得顏面掃地,也能看清當下政媒關係,有多麼不堪。

在南韓,新聞圈中有個生動名詞,叫「Polinalst」,我將它譯為「政媒兩棲人士」,這詞就是政治人物(Politician)與新聞從業員(Journalist)的合體。不少南韓媒體人,未講究時效的利益迴避,以媒體作為跳板,數度往返新聞圈與政界,最後結果,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尊嚴,被踐踏殆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