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間隔年遊學,放牛吃草任詐騙?其實,有另一個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Gap year 在台灣翻譯為間隔年,通常是在大學與高中之間,或是大學畢業第三年,空出一整年去遊歷、短期工作,認識這個世界。在台灣一般人的認知中,學生有「間隔年」計畫,往往暗示了他對學校沒信心了,不想上學了,不想理會老師和學校的管束了。老師和學校也就不必,或是根本不必管他們。

我們常在「教育」與「非教育」之間,畫一條森嚴的界限,認定其中一邊是要嚴加看管,另一邊就放牛吃草,這包括間隔年、打工、社團、課外探索等等。這真的是最好的作法嗎?

最近,我訪問到一位英國學生 Erica,她的學校有不同的作法,是在「放牛吃草」和「嚴密控制」之間的另一個模式。

間隔年的安排,學校認真協助

Erica 上大學之後,一直有間隔年的計畫。於是她在大學第二年選了一門課,課名就是”gap year”。這門課的安排是這樣的:每周一次課堂,有數位老師共同擔任這個課程的指導員。每周的課堂中有安排進度,學生要為下一年做規劃及安排,每周討論和報告的過程中,老師和其他同學互相給意見。

學校中也有一個行政部門,專門處理間隔年的事務,提供學生相關諮詢。主要的諮詢議題會是:如何讓這個間隔年,對學生最有幫助,讓學生有效地了解自己、了解產業環境、了解自己的興趣、長才、能力如何運用。總之,讓間隔年不只是胡亂遊走,最後浪費了時間。Erica 說,這群學校老師對學生間隔年的安排非常關心,甚至會主動通寄信給有間隔年安排的學生,告訴他們:如果有問題,或是想更了解間隔年可以如何安排,可以聯絡老師們。

適應不同學生的特質與目標,輔導老師會幫助有興趣間隔年的學生做好最適合自己的安排。有些學生的間隔年是申請工作實習,則要同時規劃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合約條款。有些學生是申請到外國學校交換學生,則要規劃去哪個國家、哪所學校、什麼樣的修業內容。

看待間隔年學生:遠在天邊、放在心間

Erica 的學校看待間隔年的嚴謹程度,其實是令我驚訝的。學生在最終決定間隔年往哪裡去之前,不但要學生提交完整的計畫,要和工作地點的雇主擬妥明確的工作描述,要確認工作場域是否安全。如果有不明確的地方,老師會和學生談,和實習地點的主管談,甚至約時間現地戡查(如果在英國本地)。

再下一步,擬定了方向之後,這些教師會指導學生如何爭取機會。例如如何寫履歷,如何撰寫(實習、交換學生、專案研究)計畫書。如果在財務上有困難,教師也會指導學生如何尋找資源。

即使是在間隔年開始之後,學生已經遠走高飛到地球另一端去生活與學習,學校也沒有「眼不見為淨」。Erica 間隔年規劃的是到韓國交換學生,她在韓國選課的時候會和老師用網路電話討論,在適應上、學習上有問題時,還可以時時聯繫英國的老師尋求建議。

經歷這兩年,從思考、計畫、執行…Erica 將學會兩件極為重要的事:1) 如何規劃一個人生重要的經歷,讓這段經歷最有價值、對未來人生產生最大貢獻。2) 如何和工作場域、他國的行政管理者,溝通協調及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條款,並維護自己的權益。

打工度假有詐騙,誰失職?

在台灣,我們屢次看到打工遊學、打工度假的學生或青年受到詐騙─收取高額的仲介費,最後幫學生安排的是非常鬆散的學習過程;或是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無益個人經驗與素質提升的工作安排─在此同時,還每月從學生工資中抽成。在我們指責這些黑心業者的時候,也許也該想想,背後是什麼原因與機制造成的?

如果學校嚴肅地看待學生在校外的學習,包括打工、交換、間隔年,是否也該認真輔導學生如何思考、做計畫、如何調查、如何爭取權益。在各種選項之間,當然該尊重學生自己的需求,但是學生該思考的問題,該規劃的方案,如果能及早建議學生做好規劃,是否更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