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政爭與烈火莫熄(上)

友善列印版本

「勇敢的當裂解政治板塊,成就民主永續的安華吧。」

九月政爭攪亂台灣政局一池春水,9月10日晚上我和許多人一樣,守在電視及電腦前,等待王金平從馬來西亞回來的第一場記者會。我的臉書上出現這則動態,是位長年跑政治線的記者朋友發文。

這是個有意思的對照,將王金平比喻成馬來西亞的反對陣營領袖安華,期待王可以像過去的李登輝和宋楚瑜,再一次裂解國民黨,為台灣穩定的藍綠政治結構帶來新的想像,就像當初安華裂解了長年的馬來西亞執政黨巫統(UMNO)一樣。雖然不同人、事、時的因,未必會導致同樣結果,而現在看來機會微乎其微,但歷史上卻有巧合。

REFORMASI烈火莫熄15年MV by Yasin Sulaiman

今年的此時正好是安華事件15周年,當時馬來西亞因為安華被革職而掀起一波「烈火莫熄運動」,15年來不斷發酵,也從此改變了馬來西亞。

烈火莫熄15年

「當時的確是非常激情的年代。」包著粉色雪紡紗頭巾的努魯伊莎(Nurul Izzah Anwar),眨著美麗的長睫毛,坐在國會大廈的反對黨團辦公室對我回憶。

兩個月前我帶著對一個接近變天的社會,或許可和台灣八、九十年代對照的好奇來到馬來西亞,當時新的國會議期剛剛開始。這個政治學者所謂「選舉性一黨制國家」,這次大選在一片「505換政府」的呼聲下,現任首相納吉帶領的執政陣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在比反對陣營人民聯盟(簡稱民聯)低得票數的情況下,靠不公平的選區劃分制度驚險贏得國會多數議席,繼續執政,馬來西亞政黨輪替之志未竟。

努魯伊莎是吉隆坡班底谷區的國會議員,人們總津津樂道這位33歲的當紅政治明星,未來被看好成為馬來西亞第一位女首相。而她還有一個為人熟知的身分——安華的女兒,1998年父親被捕入獄時,18歲還涉世未深的她走進群眾為父親辯護,向鄰國菲律賓、印尼總統,以及國際組織求援,「烈火莫熄公主」是馬來西亞人對她的暱稱。

安華伊布拉欣(Anwar bin Ibrahim),目前馬來西亞反對陣營民聯的領袖,人們習慣稱他安華。他崛起於60年代馬來西亞的反殖民運動與學生運動,70年代領導回教青年運動,曾經是立場鮮明的馬來民族主義及伊斯蘭復興主義者。

年輕時的安華,是活躍社運的紀錄片導演希山慕丁萊益斯(Hishamuddin Rais)筆中,「穿著輕便的吉隆坡印度街巴迪衣和六十年代”花朵力量世代(Flower-Power generation)"所流行的嬉皮式拖鞋。」的”兄弟”。這位”兄弟”在1969年他們第一次認識時,「仍然在尋找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後513事件的狹隘馬來民族主義和不成熟的伊斯蘭主義結合體。他當天的論點是從北非一直延伸到印尼的一個團結回教國家,有可能被建立起來。」

然而這個曾經的嬉皮青年、過去體制外重要的運動領袖,1982年被首相馬哈迪延攬到執政黨巫統(UMNO)的內閣團隊,長達16年,安華擔任過教育、農業、財政等部長和副首相,一直是馬哈迪重要的左右手。他被視為馬哈迪的接班人,也被西方媒體看好是未來重要的亞洲領袖之一。

歷史總是充滿寓意及巧合,十五年前同樣在九月,1998年9月2日,時任副首相及財政部長的安華,因為97年金融海嘯後對經濟政策的看法與首相馬哈迪相左,再加上長年積怨,馬哈迪以涉嫌泄露國家機密、貪汙和雞姦醜聞等10項罪名將安華革職,隔天巫统也開除安華的署理主席職和黨籍,在馬來西亞社會造成極大震撼。

馬哈迪利用國家機器對安華發動的攻勢,尤其是雞姦的指控,對這個以穆斯林為多數(註:馬國憲法規定馬來人生而為穆斯林,馬來人口佔60%),溫和的伊斯蘭社會而言,鬥爭手法太過粗暴。縱使安華後來因貪汙等4項瀆職被判刑6年(雞姦案本被判刑9年,後經上訴後無罪),依舊博得廣大同情。

這位自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執政最久、影響深遠,人稱馬哈迪醫生的強人首相,低估了這場政爭的後座力和安華的影響力。9月2日安華被罷黜後,他的支持者蜂擁上街,吉隆坡的街頭騷動,馬來西亞掀起當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安華在一場場全國巡迴的演講會上,用充滿魅力
的演說,揭發馬哈迪的貪污、裙帶和朋黨主義,為自己辯護。

9月20日,十多萬人聚集在吉隆坡的獨立廣場,聽著安華慷慨激昂的演說,那是振奮人心的時刻。這些多半自發上街、並非被政治動員的人群,讓馬哈迪大為震撼。當晚,安華在家中被蒙面的特種部隊以《內安法令》逮捕,幾天後他再度出現在人們視線時,帶著瘀青的黑眼圈。

「他當時在拘禁時被警察總長狠狠毆打,整個國家都很震驚,」15年來努魯伊莎肯定談過無數次父親的遭遇,已經顯得平靜,她描述當時身為長女,看著母親的擔憂。「巫統濫權、虐待的行為傷害的不只是反對勢力,而是一個社會的基礎。」這個著名的黑眼圈事件,也是後來蔡明亮電影「黑眼圈」的重要隱喻,這部片在馬來西亞被禁。

這場政治風暴,事實上逃不出世界體系、區域政經結構的相互影響。1997年金融海嘯,東南亞國家經濟重創,1998年4月,印尼人不滿束手無策的蘇哈托政府,「Reformasi運動」(馬來文「改革」之意,中文譯為「烈火莫熄」),讓獨裁者蘇哈托倒台,是印尼民主化的關鍵一役。

而馬哈迪執政的馬來西亞也岌岌可危。那年馬國經濟衰退7%,通貨膨脹上升5.3%,官方宣示的3.2%失業率意味著22萬人丟掉工作,其中又以製造、建築業最為嚴重,大約有16萬勞工失業。被罷黜後,安華挪用印尼的「Reformasi」口號,召喚出多年來對朋黨政治、貪腐環生、集權的巫統極度不滿的馬來人。當生活壓力溢出對政治高壓的容忍,巫統執政的正當性被大大削弱,也間接促成了2003年馬哈迪辭職的遠因。……(待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