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民調的陷阱,臺北市長選舉真的一面倒嗎?

友善列印版本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過去幾個月以來一直是媒體的焦點,而候選人的民調數字更是熱門話題,連勝文、柯文哲兩位聲勢最高的候選人在民調上一直存有著不小的落差,若單由民調數字來看,柯文哲堪稱為遙遙領先,應該是個毫無懸念的勝局。然而就「看好率」而言,連勝文卻略勝一籌。近年來民意調查的準確性也一再被拿出來討論、質疑,到底民調能不能夠直接的反應出目前的戰況,抑或民調只是一個解讀的素材,不同的解讀面向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本文將扼要地進行討論。

我們無法預估本次選舉的結果,僅能從歷史的資訊來探討民調的奧妙。首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2006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代表民進黨參選謝長廷與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郝龍斌在民調跟選舉結果上的差異:

TVBS民調中心 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歷次民調結果

 

8/16
 

9/1

9/28

10/17

11/1

11/11

11/20

12/3

12/5

郝龍斌

53

57

53

44

48

49

49

54

52

謝長廷

14

15

13

19

19

17

18

20

21

宋楚瑜

10

8

12

10

9

12

10

9

7

李敖

-

-

-

9

3

4

3

3

3

柯賜海

-

-

-

-

1

1

1

1

2

周玉蔻

2

2

0.4

1

0.4

1

1

0.2

1

未決定

21

19

21

19

20

16

18

13

14

資料來源:TVBS民調中心 2006/12/5 (選前4天)

2006年第4屆臺北市長選舉結果

號次

黨籍

姓名

得票

得票率

當選

1.

無黨籍

李敖

7,795

0.61%

 

2.

臺灣團結聯盟

周玉蔻

3,372

0.26%

 

3

民主進步黨

謝長廷

525,869

40.89%

 

4.

無黨籍

宋楚瑜

53,281

4.14%

 

5.

中國國民黨

郝龍斌

692,085

53.81%

V

6.

無黨籍

柯賜海

3,687

0.29%

 

由民調結果來看,2006年TVBS民調中心歷次的臺北市長民調謝長廷的支持度都在20%左右,並經常落在10%上下,而郝龍斌則穩定的維持在52%左右,對當時的選民來說,郝龍斌不但顯然會贏,更是個近乎霸凌的勝局,謝長廷將會受到史無前例的羞辱。但最後的投票結果謝長廷在該次台北市長選戰中得到525,869票,得票率約40.9%,郝龍斌則得到692,085票,得票率約53.8%,謝長廷落敗毫不意外的落敗,但其得票率「成長」至40.9%。

回過頭去看TVBS民調的準確性,會發現郝龍斌的民調準確性相當高,9次民調的平均數51%,中位數52%,選舉的得票率53.8%,幾次民調結果跟最後選舉得票率相當接近。但是謝長廷卻與選舉結果有一倍的落差。為什麼?是媒體刻意打壓綠營的民調還是存在民意調查抽樣上的一些盲點或偏誤?

台北市長選舉是否有所謂「藍綠基本盤」?

年度

泛藍主要候選人得票

泛綠主要候選人得票

1994

黃大洲364,618票(25.89%)

趙少康424,905票(30.17%)

陳水扁615,090票(43.67%)

1998

馬英九766,377票(51.13%)

陳水扁688,072票(45.91%)

2002

馬英九873,102票(64.11%)

李應元488,811票(35.89%)

2006

郝龍斌692,085票(53.81%)

宋楚瑜 53,281票(4.14%)

謝長廷525,869票(40.89%)

2010

郝龍斌797,865票(55.65%)

蘇貞昌628,129票(43.81%)

由此表來看,綠營候選人於台北市長選舉中得票率最高為1998陳水扁「拚連任」的45.91%,其餘數次則為43%至35%之間,加入選舉狀況、候選人知名度等等因素思考,大抵可以推論綠營於台北市的基本盤為40-45%。而就藍營而言,屏除2002年如鬼神般的馬英九,大抵可以發現基本的得票率為51%至55%之間,藍綠於台北市基本盤大抵為55%對45%。

未表態比例影響民調結果

在民調的施作上,問題設計、抽樣方式、機構效應、未表態與拒訪率過高等因素都會影響民調推估的準確性。回到2006年當時的時空背景,執政的扁政府陷入弊案疑雲及倒扁紅杉軍於台北市內狂飆,綠營整體聲勢低迷,選舉的民調一片不看好,綠營支持者多選擇沉默不願意表態支持自己陣營推出的候選人。但是到最後的選舉結果出來,還是回到歷次臺北市市長跟總統選舉藍綠55:45的基本盤。

回到本次的臺北市長選舉,其實可以看到相似的情況,馬英九政府陷入信任危機多名「馬系大將」皆因貪瀆而遭訴,而馬政府也於年初經歷了一場由青年領軍的318學運,整體而言聲勢較為萎靡。近幾個月內,由TVBS民調中心作的民調可觀察到柯文哲的支持度是穩定維持在40~45%左右,連勝文則在近幾次民調結果始終維持在30~40%之間。若由其他民調中心所做出之民調,連勝文大概在30%左右,而柯文哲大約在40%左右。

連勝文的民調支持度與過去國民黨在臺北市的得票率有相當程度的差距,其原因當然可能是馬政府執政團隊表現不佳或連勝文個人候選人形象等問題。但我們同時也發現,柯文哲的民調也僅僅維持在綠營「基本盤」的40%左右,並沒有顯著的突破。大概有20%至30%的民眾尚不願表態。

因為藍營及連勝文個人的狀況,而使得連陣營於民調上始終一路挨打的情況,到底原本的藍營支持者是「不再支持國民黨」還是「不願意表態」支持國民黨?如果是後者,11月底選舉時這些不表態的支持者是否會歸隊讓選舉結果回到55:45的基本盤,仍是有待觀察。

 

3/5

4/22

6/6

6/21

8/20

9/17

連勝文

43

47

39

34

33

33

柯文哲

42

38

45

47

44

45

馮光遠

-

-

-

-

-

 2

未決定

16

15

16

19

23

19

差距

1

9

6

13

11

12

資料來源:TVBS民調中心(表中百分比因四捨五入加總可能不等於 100;其他候選人因比例過低未列出)

由於候選人與時空背景的不同,所以過去的民調無法直接拿來類比、套用到現在的臺北市長選舉。特別是這次的選舉有許多的「突破性」,例如318學運後青年意識可能抬頭,風向可能轉變;又或者是「無黨素人」柯文哲的參選這些因素是否會鬆動既有臺北市的藍綠板塊,相當值得期待。這次的選舉也存在的相當程度的「實驗性」,兩位非典型政治人在選舉過程中可謂失言不斷,就近期而言,連陣營除了狂打所謂「弊案」外,更推出了一支讓人目瞪口呆的廣告,同時其網路幕僚亦受到嚴重的質疑,這也反映在最新一次的民調中,年輕族群支持度有顯著地下滑。而柯文哲因心直口快,經常脫稿演出已非新聞,在其「坦蕩蕩、求真實」的「柯氏風格」下,也作出了許多創舉。非典型的候選人,非典型的戰役,我們可能不能僅僅以過去的資料進行分析判斷。

但是這份過往的民調資料能夠提供我們一些思考點。舉例而言,柯文哲現在真的在「狂勝」嗎?還是「沉默的多數」已經準備好給予柯文哲迎頭痛擊呢?對柯文哲來說,現在的民調指數還是在泛綠的基本盤邊緣徘徊,還沒有衝破綠營在台北市的天花板。若悲觀點來看,現在的局面還甚為膠著。如果我們在這個前提之下來探討、理解兩邊陣營現在的動作,其實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連勝文本人選擇勤跑行程,少罵少說希望能少犯錯,並交由其麾下兩位大將來狂打「弊案」,希望把MG149疑雲搞的越發複雜,成為宇昌案第二。而柯文哲近日亦採取有別於以往政治人物的作風,完全公開其與妻子的帳戶資訊,用「七傷拳」的態度希望能轉守為攻。本文認為,其實現在連柯之戰仍屬膠著,任何一個閃失都有可能造成一方的重大損傷。民調領先者的支持群眾絕對不可以輕忽,要讓台北告別天龍或天篷,支持者就必須展現出更強的澄清力、拉票力,若仍輕視對手,則將可能造成在野勢力的重大挫敗。戰爭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