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內外】《木蘭從軍》的流轉

2020年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上映之初,便因部份場景在中國新疆拍攝,引發抵制風潮。一時之間,花木蘭的故事乃至各種版本的花木蘭也因此廣受討論。

花木蘭女扮男裝撲朔迷離的性別身份,一直是花木蘭傳說的焦點。不僅如此,1939年版的中國電影《木蘭從軍》卻在詭譎對峙的中日局勢當中跨越國界,這部電影既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上映,也在反日情緒高漲的重慶放映,而後日本也引進這部作品,殖民地台灣也同樣有上映紀錄。

到了戰後,1947年1月,台灣也有一波《木蘭從軍》爭議。

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

作者

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

記者,專長為財經、商業、公共政策領域,曾榮獲普立茲新聞獎、羅布傑出商業財經新聞獎(Gerald Loeb Award)。出版過的書籍,與胡佛水壩、新政、美國鐵路建設等主題相關,例如:《Colossus : Hoover Dam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century》、《The New Deal: A Modern History》、《Iron Empires: Robber Barons, Railroad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譯者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

【野球人生】許金木、麥克林登與浪得虛名的世界棒球排名第二(第一集)

國際棒壘球總會(WBSC)在2021年6月28日公布新的世界男子棒球排名,台灣首度竄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贏過韓國、美國、多明尼加等世界棒球列強,在這一期的排行中,擁有超過10位現役大聯盟球員的波多黎各,連前10名都沒有排進去。

WBSC的排名採積分制,2009年WBSC的前身IBAF(國際棒球總會)開始這項排名,他們以轄下各項國際賽事中各國國家隊的名次來給予積分,然後以各國總積分來進行排名,WBSC轄下的國際賽事分布於各年齡層,連兒童的U12賽事都拿來算積分,這一點顯然很容易讓這項排名產生誤差。

【南洋想想】回顧艾奎諾三世:富國強兵的菲律賓總統

上週菲律賓最大的新聞,莫過於是前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的過世。這位政治家庭第四代的總統,雖然曾有紈绔子弟的形象,卻恐怕是菲國第一位能稱為富國強兵的領袖。

在艾奎諾三世於2010年就職之前,菲國最接近富國強兵的總統莫過於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馬可仕從1965年上任後,曾經利用外債產生1970年代的繁榮,兩次GDP成長超過8%(1973, 1976),還推廣輸出勞工到其他國家來賺取外匯且降低失業率。

【影像內外】阿Q之弟作品電影化的滄桑

《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福的手繪電影海報》一書出版之後,讓讀者們透過電影海報回憶台灣電影史。在眾多的海報當中,筆者注意到《靈肉之道》的海報,上面寫著「大文豪阿Q之弟(徐坤泉)最偉大遺作改編搬上大銀幕」的宣傳語。

阿Q之弟是徐坤泉的筆名,1935年的小說《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治時期便達三版,銷售量更是刷新讀書市場的1萬冊。

【野球人生】讓阪神球迷引以為傲的阪神虎隊隊歌〈六甲颪〉(六甲おろし )

最近在網路搜尋一些資料時,Youtube忽然跳出一首很熟悉的歌曲:阪神隊的隊歌〈六甲颪〉(六甲おろし),讓阿宏馬上回憶起40年前的往事。

(註):颪是日式漢字,意思是「山上吹下來的風」,日語讀作「Oroshi」,現代漢語讀作「ㄍㄨㄚ」。

40年第一次去日本,第一站就是大阪,初次到日本又愛棒球的人,對大阪這個地方超高濃度的棒球成分一定會又驚奇又喜歡,除了到處有電視在轉播或報導棒球(商店、餐廳、飯店、車站等場所)之外,幾乎每個書報攤上的報紙雜誌總會有醒目的棒球圖文、還有不時出現在各種商店棒球商品、路上不時看到的穿著球衣路過的球員、到處都有的一座座棒球場、密集矗立的各種職棒海報……太多太多了,讓人到現在還印象深刻,即使已經過了那麼多年,當年阪神隊最有名的掛布選手、岡田選手、真弓選手等名將,在大阪那幾天幾乎無孔不入地出現在各種資訊上,阿宏叔叔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

【聽那些女孩唱歌】居家防疫,跟著奧利薇亞.紐頓.強一起唱跳──Olivia Newton-John

瘟疫兵臨城下,在街頭隨心所欲自由巡梭已是恍如隔世的夢,隨時被恐懼與擔憂淹沒的心,該如何平撫?

每逢壓力極大,更是會想起一些年輕時幾乎是不屑一顧、甚至有點鄙視輕忽的音樂;其實,我們都被那些朗朗上口、無負擔無壓力的旋律給洗腦了,卻還是必須擺出姿態地批判它弱智、無反省能力、沒有文化新意、純粹商業俚俗的產物;總是要在付出時間流逝的巨大代價後,才發現正是那些直接敲入大眾、輕輕鬆鬆慨快樂樂的東西,在人生太過艱苦時,能發揮強大的撫慰癒療效果。

【南洋想想】中國軍機逼近:馬來西亞空權發展的轉捩點?

近日解放軍空軍的十六架軍機飛越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州外海的專屬經濟區,接近其領空,使得馬國空軍緊急起飛戰機攔截。此事件不僅影響雙邊關係與南海情勢,也可能讓馬來西亞疲弱的空軍有發展的轉機。

在冷戰結束後,隨著馬國戰略轉換與經濟起飛,採購戰機一度是重點項目。在1990年代引進18架Hawk Mk-208攻擊/輕型戰機,8架F/A-18D, 18架MiG-29N戰機,在2000年代購入18架Su-30MKM戰機,但是後勤與人員培訓跟不上軍購,不僅冷戰時代的F-5E/F戰機比鄰近的泰國與新加坡提早退役,MiG-29N也相當波折後於2017年停飛。

【影像內外】日治時期電影院的政治性格

在早期電影的歷史書寫當中,電影的發展與城市的繁榮密不可分,各國早期電影的發展多在政治中心或是貿易繁盛的城市便可說明一切。也因此,電影乃至電影院的發展也被視為城市消費文化的一環。

這樣的歷史書寫架構,確實也是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主要的研究路徑之一,例如1920年代台北電影文化逐漸成型,1930年代進入有聲電影的摩登年代等。不過,在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考面向?

另類思考的起點

近日,筆者閱讀1994年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一書,在書中可以看到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部份縣市的年輕人把電影院當作匯聚意見、討論行動的場所,書中提及電影院之處,簡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