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四點意見

友善列印版本

一、 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程序可議

受馬英九總統之託付,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本月13日前往北京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提出嚴重傷害國家主權的「一個中國架構」主張。海基會及中國海協會隨即安排21日在上海進行兩會高層會談,完全呼應北京將兩岸關係視為國共關係的一貫立場。馬總統毫不避諱以國共會談為代表兩岸政府的兩會協商搭橋,並以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啟動兩岸協商的政治表態,其對憲政體制和台灣民主政治已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同樣可議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和簽署,完全是黑箱作業,事前既未經完整評估;協商過程中亦未和產業界充分溝通;在少數人和中國方面片面商定後,更不顧各界反對聲浪,強行簽署。這種討好北京,但對國內強硬的偏差施政心態,讓台灣社會無法接受。

二、 應防範中資策略性進入台灣服務市場

在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上,台灣遠超過中國,但台灣服務業市場及企業規模,又和中國完全不對等,因此,對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至少必須防範三件事:第一,中國藉企業規模優勢掌控台灣關鍵性行業;第二,中國為發揮對台灣社會及政治影響力,藉企業數量優勢深入台灣民生相關行業;第三,中國人士藉投資服務業大量登台,影響台灣社會及就業市場。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然未充分評估上述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可能影響,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有可能發生中國企業掌控如金融、運輸、觀光旅遊等關鍵行業;中國企業搶進批發零售、美容美髮、洗衣、小客車租賃、劇場、老人院及社會福利機構等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國企業進入農牧服務業,擴大對台灣的影響力;以及大量中國人士未經嚴格審核即可長駐台灣等。鑑於這些問題對台經濟社會的可能衝擊,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加以補救。

三、 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可能拖累國內經濟

中國給予台灣80項服務業優惠承諾,若仔細分析,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刻意彰顯對台灣讓利,但對台商利基有限。例如:開放電子商務不開放跨境提供服務,只開放在福建試點投資,但物流、通關等配套又不足,對台商是可望不可即。第二,北京為加快中國服務業發展,以特定優惠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包括醫師、建築師、工程師、金融、文創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從而可能造成台灣服務技術及人才加速流向大陸,擴大人才赤字問題,並影響台灣產業升級。第三,中國配合對台統戰策略,將優惠特區化,如電子商務、海陸運輸、金融業等優惠,多數限於福建或「海西經濟區」,此無疑是實踐北京「經濟一中」策略,也大幅限縮台灣服務業在中國自由發展空間。

馬政府一再強調是為台商爭取大陸服務業商機,但是,既無力爭取對台灣服務業有明顯效益的中國旅客及海空貨物運輸來台灣中轉的正常化待遇,且對中國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及將優惠限縮在特區,完全束手無策。這種向中國經濟戰略利益傾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無疑是弊遠大於利。

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嚴格審查,有效監督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國開放服務市場的承諾,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因此,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絕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

服務業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容有重大政策錯失,是以,我們要以廣大的民意作後盾,要求立法院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裹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也須要求馬政府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穩固服務業發展的根基;立法院和社會各界亦應嚴格監督,確保台灣的最大利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