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兵役的借鏡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在台上映的新加坡軍教片《新兵正傳》,除了象徵該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也提醒義務役此種不利經濟發展的制度,仍存在於這個以經濟繁榮著稱的城市國家。

新加坡徵兵制實施四十五週年紀念電影《新兵正傳》日前於臺灣上映。

徵兵制度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強制的兵役制度妨礙人力資源的自由配置,使得人力資源難以達成最適當的安排,自然損及生產效率。其次,遠低於市場平均的役男薪餉降低其消費力,造成國家經濟產出的減損,有些研究甚至指出一年的兵役役期可能減少該國1%的國內總生產(GDP)。最後,服役可能導致役男職涯的動態輸出損失(Dynamic Output Loss)。兵役難免會干擾役男對於人力資本的投資,無論是教育或其他訓練,也會延後其人生工作歷練與財富的累積。

越戰時被徵召的義務役軍人,其之後的平均薪資較同輩無服役者約低一成。換言之,徵兵制對於經濟的影響不止於當下,還會向後延續。

以「拼經濟」著稱的星國政府不可能不知這些負面效應,但是自1967年起,這個城市國家就一直採取徵兵制迄今。早在殖民時期的1954年,英國即試圖在馬來亞地區推動義務役制度,惟此與華人文化有嚴重矛盾,加上共黨等反對勢力而失敗。

新加坡在1965年意外獨立後,儘管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其主權獨立國家的地位,順利加入各類國際組織,連偶有摩擦的鄰國馬來西亞都在獨立後率先承認星國,且從未威脅用武;該國對於國家安全始終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不僅有積極的外交行動廣結善緣、避免衝突,更建立東南亞最先進的軍隊以防萬一。

在此考量下,即便義務役對經濟不利,具多數席次、長期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仍維持義務役,並採取諸多調整來延續制度。例如少子化導致役男數目下降,故該國軍方大幅增加自動化設備,且將較低機敏的業務如伙食予以外包,以節約用於戰鬥與戰鬥支援單位的人力。體檢與訓練也予以調整,納入原本不能服役者,亦防止「技術逃兵」。此外,網路化的作戰概念的引進與各類裝備的定期更新,不但增加其人力效率,也讓役男在役期中不用冒險操作「歷史文物」,增加其服役期間的正面經驗,有助國民的心防。

我國政治人物,無論藍綠,皆常以新加坡為榜樣,惟該國在國防上的諸多作為,譬如持續進化的義務役制度卻甚少被提及。當我國無法如星國被多數國家承認、參加國際組織,鄰國亦無如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溫和,反而明言動武與併吞等根本生存威脅,縮減、甚至廢除兵役制度實有可議之處。借鏡新加坡經驗來規劃我國的兵役制度實為國家生存的可行之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