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上新舌頭的失語---讀《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作者:林莉菁

出版社:無限出版

 

作者簡介

林莉菁,1973年生,屏東人。台大歷史系畢業,曾修讀插畫家陳璐茜的課程,後從事插畫創作。

1999年赴法求學, 先後就讀於法國安古蘭藝術學院漫畫組與炮提葉動畫導演學校。2007年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新秀獎,二○○八年作品於俄國Boomfest漫畫節獲獎,2010年參與漫畫合輯《特別漫畫》第三集,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另類漫畫獎」。同年參與Taiwan Comix團體創立, 2012年受邀規劃巴黎龐畢度中心「漫畫星球」台灣週活動。現旅法持續創作中。

縫上新舌頭的失語---讀《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

米那娃之梟

........當下定決心,割去舊舌頭,縫上新舌頭之後,我們還能言語?我們仍能高聲亢言?或者,當割舊縫新之後,我們的學舌當下,我們的心靈早已枯竭失魂,我們的學舌不過是重複我們被奴役的處境下欺騙自己的囈語音聲,無論如何嘈雜,只是槁木死灰的無言失語者......

割去舊舌頭,縫上新舌頭,這個鮮明卻震撼的意象,是我的好友,林莉菁小姐的作品:<<我的青春 我的FORMOSA>>第一集的副標。這看似驚聳的詞彙,其實我們身歷其境,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這個意象所隱喻的現實與經歷,不但鮮活,甚至也比隱喻本身還要深沈痛楚。這不只是強迫,還是讓我們從各種動因下,主動地削去我們「舌頭」----這包括細節的音聲、語調與遣詞用語,也包括原本該有的意識、質疑與獨立思考。

那是個母語被禁絕、貶抑甚至乾脆消音的年代。這不是說,當下立即的,我們從物理上失去了母語。也不是生理上的失去言說母語的能力。這是一個透過國家暴力體制,為了打造及動員所有域內統治對象的控制工程。散播恐懼是他的第一步,但專制者知道,要能真正的控制人民而不被人民所質疑,最佳的方式是打造與灌輸他們所想要的意識形態。

透過社會體制、向上流動機會以及階級化與標簽化來鼓動主動的棄絕自身的思考,最基礎也最快的方式,首先就是奪去受治者的語言。因為透過價值載體--語言--的奪去與改易,思想的改易與歸伏才有可能,也才能徹底,也更能根本的翻轉原有的社經政治地位,使之「合理」,更進一步「合法」。

莉菁與我約略年齡相仿,我們與我們的兄姐輩開始接受教育之時,那是黨國有意識灌輸語言文化以打造他們虛構政治想像的工作均已系統燦然大備的年代。因此,我們若欲在這個體制內「長進」而有所「出息」,都盡皆經歷過這樣的「縫上新舌頭」的經歷。甚至,在已經縫上新舌頭(即便仍不能便給靈活地運用新舌頭)的父母、長輩有意識地安排下,我們根本就是「生出新舌頭」,從來就不曾擁有過我們本該理所當然且珍視的「舊舌頭」。

去除了「舊舌頭」,不但是一種與語言更換的問題,其實也對對於自身文化、記憶的去脈絡與反動。因為轉換的「新舌頭」,並不是用來承載過往的記憶與價值。事實上,透過「新舌頭」而來的,是歌頌另一套不同的價值與建構脫離腳上土地的的關懷與想像。在這個名之為「國語文」的「新舌頭」所傳達與承載的,是那個以血腥鎮壓與恐怖統治作為擔保的威權政權所欲建構,也希望受治者「相信」、並為之獻身的「家國」想像。

在這個「家國」想象下,人們被要求壓抑個體的追求,秉卻所有的質疑批判,主動而不求回報的以自己的青春、夢想、想望作為獻祭,以服從於那般種種的規訓與道德要求。而更進一步的,透過這些新內容的「新舌頭」鼓動,逼迫人們遺忘、忽視。甚至不再質疑,拒絕想像另一種可能與真實的存在。過去與脈絡的因由,在新的存立而舊的廢棄之間,無聲、失語、而後沈默消逝。這是最廣泛但卻又最不被察覺的,但卻是最最可怖與影響深遠的方式。

在這個體系下,僅存的「舊舌頭」與所有過去相關的音聲、記憶與回憶,莫不被邊緣化,且忍受着低俗、鄙夷與落後的標籤與形象位置。隨之,過去的脈絡與榮光,不復為人注意,不復有人記憶傳送,然後我們遺忘,最後就是根本的無知。沒有記憶、沒有真實的所有歷史與脈絡,既遭斷裂、忽略,已成不曾存在的「失落」時,人們如何遺忘所不知道的事?無視歷史的事實,我們其實都活在虛構的五千年與憑空而跳至的1949之後。前此的台灣,不是空白,就是「野蠻洪荒,不堪記述」,這就是我們被建構的「世界」!

「新舌頭」所代表的價值觀與新秩序底下,人們其實是失根無依的。因為我們無法用這個「新舌頭」及其所給予我們的價值去回頭追索我們的因由。我們除了盲信誇大的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自由的燈塔、反共的堡壘)之外,我們只有被迫邊陲。因為,我們不但是帝國想像下的海角天涯,邊陲孤島,也可能同時是世界的遺忘,亞細亞的孤兒。因為我們已經失語,所以我們失根,總認為隨風流轉,飄盪無依是我們選項與追求。我們不是擁抱世界,而是被迫流亡。我們是出逃而不是遊歷,這時代的悲哀在於我們失去本源脈絡的聲音,失去語言,也必失去自我的認同,當然也失去信心,無法也無由回歸,我們只是隨人擺盪,跟從命運安排.....。

失去了自我認同,我們也就無法定位自己,也就沒有了在這個世界中的坐標。這是台灣社會往往趨向只能追求短期物質、力求速效的淺碟文化根由。努力的學習與模仿威權國家安排設定的語言與價值並不能成就自尊而獨立的自我實現。更談不上創造與實踐。因為這套「語言」、「價值」,是在設計為這部威權國家機器服務與服從的。所以,它只有對有限、單向與僵化的上升流動競爭有效。

但背離現實的安排、設計與目的,這注定不可能成為在現實與世界中平行溝通的利器。於是我們學著另外一國的語言,但不是為了理解那國的文化,而是還是為了在這個被設定的有限格局內競爭向上。所以我關心某個語言的考試方式與訣竅多過瞭解那個語言的價值與文化。即使來到異鄉,我們沒有深入這樣的文化,卻總是計算着這對在那「邊陲島嶼」的故鄉的體制內有多大的利益與成功的可能.........。

以上種種的困惑,林莉菁的這本漫畫書已經以具象、簡單扼要卻深刻地予以揭露。在這個據說已經以圖像傳播日趨成為人類傳播依賴路徑的今天,這系列漫畫(除了這一本,預計十月有下一集的中文版將要面世)絕對是可以讓人輕鬆閱讀,卻又深沈思索、反省的好書。

這本書原書在法國早已刊行,普受好評,並已成為法國大巴黎地區高中指定參考書籍。這本自傳體的漫畫,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生命經驗,更是台灣許多人、數個世代的生命經驗。不論是經歷過或未曾經歷過的你,都不應該錯過。因為這是經歷者的回首凝視、省思與覺醒,也會是未經歷者脈絡追尋探索的線索與開始。

關鍵字: 文化語言母語

作者